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65章 ,战前准备与上课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10月2日,长安城。

隨著各地秋收的结束,关中各州县粮食收成纷纷匯总到长安,各地带来的消息有好有坏。

坏消息是这次旱灾前所未有的严重,旱地哪怕是种植了高粱,粟米,玉米等耐旱作物,但高粱粟米普遍只有六七十斤,属於一把种子下去收两瓢,仅比绝收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倒是土豆,红薯这两种作物亩產还能保持在200斤以上,虽然还吃不惯这两种粮食,

但救命的时候,有口吃的大家也能接受。

好消息则是有水利设施的田地粮食普遍保住七成以上,这其中米脂县因为水利设施完备,居然在旱灾当中还逆势增加了2万石粮食產能,米脂县令沈植因为此事名声大震,成为了大同社推出来的抗旱英雄,整个关中各大报刊都开始宣传他的事跡。

虽然这有点形式主义。但没办法,对现在的关中甚至北方来说,一个会兴修水利,甚至在大灾之年能让粮食增產的官员,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整个关中甚至整个大明,最缺的就是水利专家,这种宣传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所有人知道该往哪方面努力,连水利设施都不懂修,保不住粮食產能,这官也就不要当了。

关键是大同社不但是这样宣传也是这样做,沈植秋收之后会安排他成为延安府的知府,其他的各县官吏,考核成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水利建设,水利建设的好,在大旱之年保住的粮食多,官员就会得到普升。现在的大同社各县的主官有六成以上都是靠水利起家的。

而大同社最大的粮仓则是河套。今年河套的粮食產能更是直接增加了六成以上,这倒不是他们没受旱灾的影响。

而是大同社这一年在寧夏镇,前套,后套这三大平原共同开拓出近300万亩土地,这些粮食有充足的黄河水浇灌,產能受旱灾的影响极低不说。

而且土豆开始適应河套的气候,单位的亩產居然逆势上涨,最高亩產超过了800斤,

河套地区土豆就增產200多万石。

土豆,红薯关中的百姓吃不惯,但大漠的牧民却非常喜欢吃,这玩意价格低不说,还好储存,能当粮食,能当菜,拉一车回去就能吃一个冬天,至於吃多了红薯会胃酸,人家大漠的牧民吃多了牛羊,就喜欢这种促消化的食物。

小冰河时期的旱灾是全球性的,所以今年大漠雨水较少,也遭受了旱灾,但大漠两个技术提升了生產力,最大程度抵消了旱灾的。

一就是蒸汽抽水机也卖到大漠,一定程度上保住了一部分草场,二就是青储饲料的普及,增加了牧民抗风险能力。

加上牧民打通了前往关中的商路,他们圈养的牛羊冬季可以卖到关中去,再从河套购买粮食,大幅度的改善了牧民生活质量。

孙可望用河套地区的土豆,红薯去大漠交换了大量的牛羊输送到关中来,完成了一场双贏的交易。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