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最大的地主士绅就是天子
卢象升虽然心里明白狄庆所说的话有几分道理,但身为朝廷將领,他怎肯轻易在言辞上落於下风。於是,他上下打量了狄庆一番,问道:“看你也像个读书人,可曾考取过功名?”
狄庆神色坦然,拱手答道:“某在米脂县考上了秀才的功名。”
卢象升马上抓住话头,说道:“你也读了十几年圣贤书,难道连君君臣臣、忠君报国之心都没有?本官承认朝廷这十几年的確面临诸多困难,但你们更应该努力考取功名,进入朝廷,用所学改变朝廷才是。”
狄庆闻言,不禁苦笑著摇了摇头:“因为圣贤书不能填饱某的肚子。某在米脂已经活不下去了,县城財政亏空,朝廷给的禄米没了,我这点学问给人当夫子都没人请。要不是有社长,某早就饿死了。”
卢象升长嘆一声,无奈道:“朝廷也不想如此,只是时局艰难啊,大家都要共克时艰。”
狄庆冷笑一声,目光锐利地看著卢象升:“卢將军想没想过一种可能,天下变成这样就是朝廷造成的。我们社长写的《封建土地论》,您看了没看?您对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说共克时艰,却对朱门酒肉臭视而不见!”
卢象升顿时语塞,这本策论他当然看过,正因为看过,他才不知如何反驳。策论上的数学不会骗人,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他內心深受震动。第一次有人把天下大户霸占的利益,直观了当的显示出来,这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震撼人心。
卢象观见大哥一时无言以对,赶忙出口帮腔:“这是大户的贪婪所致,朝廷也是受害者。这样你们反而更应该加入朝廷,共同匡扶社稷。”
狄庆冷冷一笑,声音鏗鏘有力:“天子的皇庄霸占了多少土地?开封府的周王霸占了多少土地?洛阳城的福王霸占了多少土地,还有秦王、庆王,两位是要某把大明的王爷全点一遍吗?
其他行省王爷霸占了多少土地,我们大同社还没有数据统计,但关中的四大王府,直接霸占的土地就超过了500万亩,掛在他们名下的土地又有400多万亩。光这四大王府,直接间接霸占关中的土地就高达两成,这些土地朝廷都收不上税的。如果按比例放大到大明十三省,朱家的子孙就占了2万万亩土地。这还只是土地,盐税的大头被谁占了,矿税大头又被谁霸占,不都是朱家的龙子龙孙。这天下最大的地主不就是朱家,两位將军想要把朱氏和大户分开,这才是巧言令色吧。”
卢象升愣然,半天找不到反驳的言语,无奈地嘆了口气道:“使者果然擅长辩论,本官不是你的对手。但即便使者口若灿莲,本官也是不会投降的。”
狄庆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某在社里並不以辩才闻名,我们社长有一句话可能非常符合將军现在的心境。”
“什么话?”卢象升刚问出口就后悔了,他知道徐晨在没造反之前就是北方名土,其文章极尽讽刺之能事,料想这话也不会好听。
狄庆一字一顿地说:“谎言不是伤人,真相才是快刀。將军,你已经知道了天下大害就是天子,就是朱氏,只是你读圣贤书形成的三观让你不肯接受这个事实。”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地扎进卢象升的心口。他本就是英雄人物,道德底线极高,在大明这个混暗的世界里,他的道德感可以算是最高档的一列。
自从看完《封建土地论》,他就深受震撼,大明的大族一年从天下获取的財富超过了七万万石粮食,是大明財政的几十倍,这个数字几乎让他的道心破裂,以至於他看过之后不敢再看第二遍。
而今天狄庆说的话,再次在他心中狠狠插了一刀,让他不得不面对皇室占据天下如此多田地的残酷现实。
卢象观见大哥神情痛苦,急忙说道:“这天下是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朱氏的子孙占一些土地难道不行吗?”
狄庆目光坚定,侃侃而谈:“如果按照家天下的道理,朱元璋可以从元蒙手中打下天下,我大同社也可以从朱明手中打下天下,这不过是兵强马壮为王的道理,
如果將军接受这套道理,现在我大同社兵强马壮,这天下该我大同社所有,將军又何必抵挡这股大势?如果按照我大同社的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朱家不能保境安民,维持天下的稳定,我大同社居然可以取而代之,以公天下取代家天下。”
而后,狄庆看著卢象升,语重心长地说:“將军如果读通了圣人之言,就应该知道夫子推崇的就是仁政,而天下最大的仁政不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我大同社到了延安府,延安府的百姓就能活下去,占了关中,关中的百姓就可以活下去,现在攻占了中原和山西行省,在这两地我大同社就救助了上百万的流民。这些事情大明朝能做到吗?
將军明白朝廷做不到,现在即便朝廷有钱,100万两银子拨款下去,真正能落到灾民手中的只怕连10万两都没有。朝廷要徵收十文的税,到了官吏手中100文、200文都打不住。这就是我们不考科举在朝廷为官的原因,大明朝的组织都已经彻底瓦解了,他已经不能解决天下的问题了。”
卢象升微微皱起眉头,声音低沉而严肃地问道:“听闻贵军在中原和山西省有所行动,那两地的流民当真都得到了賑济?”
狄庆微微点头,脸上带著自信的神情说道:“卢將军有所不知,两地並非没有粮食,只是那些粮食都囤积在当地大户的粮仓之中。我大同军攻占两地之后,便对那些为富不仁的大户进行了清洗,將他们囤积的粮食尽数夺走。
而后开仓放粮,为流民建立粮本,规定每个人每日的口粮,现在妇孺老幼每人一升口粮,当差的青壮口粮一升五,士兵两升,虽然暂时还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吃饱饭,但我大同社已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百姓不会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