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关中地区情况还好一些,关中有完善的制度,那里的工匠司官员传帮带,原本的制度还能维持下去,极大的减少了安全隱患。

其他地方招募的工匠司成员,很多人把这里当成普通衙门,觉得自己是为衙门做事,沾染了官场的不良风气。普通工匠自然不敢上门求助,只能找那些名声好的报社曝光自己的委屈,希望通过舆论的力量为自己伸张正义。

徐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命令常五统计整个北方因工伤伤残的人员,对那些违规的工厂老板该罚的罚,该关的关,狠狠地打击了一波奸商。

除此之外,徐晨加强了工匠司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为工匠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大了对工匠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道有工匠司这个为他们做主的单位。

为了更好地发现民朝的问题,徐晨还开始藉助民间的力量进行监察纠错。

他挑选了北方36份比较严肃的报刊,给它们发放了记者证,赋予它们採访和舆论监察的权力。最重要的是,给予了这些报刊官方保护。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些报刊的记者就像是“白衣御史”,他们將成为监督和维护百姓权益的重要力量,为大同社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抗旱会员王兴看到金圣叹的记者证,得知对方要採访自己,不由得有些慌张。他拍了拍自己衣服上的灰尘,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道:“我叫王兴,是兰阳县抗旱会长。”

金圣叹微笑著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这个排水站修了多久?了多少钱?”

王兴回忆了一下,认真地回答道:“了三千两购买水泥,还有其他的工具。俺们全县三千人在大坝上日以继夜地干,分三班倒,了两个月时间才修好。余下的人则分散去修筑水渠和分水渠。还好赶得及时,终於保住了粮食。新年大伙虽然可能会饿肚子,但好歹不用去逃荒了。”

他的语气中带著一丝庆幸,前两年中原旱灾,兵灾,洪灾接连暴发,多少人活不下去,饿死在逃难的路上,今年的旱灾要是没有大同社的救济和组织抗灾,他们都要去逃难。

“这能灌溉多少亩田地?”金圣叹接著问道。

王兴激动地说:“黄河水量足,你看这流水跟大河一样。有了这个排水站,方圆几十里的土地都能灌溉,而且稍微远一点的也能用抽水机灌溉。

这样的排水站全县有三个,等明年我再带著全乡的人继续挖水渠,爭取能弄出100万亩的水浇地,让俺们县再也不怕旱灾。”

在一问一答之间,金圣叹逐渐了解了王兴的过往。王兴小时候家里还算富裕,父亲希望他能通过读书考上科举,光宗耀祖。然而,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读了十几年书,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后来,他的父亲母亲相继病逝,世道也越来越艰难,家里的地一点点被卖掉,最后他成了一个有点文化的佃户。前两年中原闹旱灾,他们全家都差点饿死。就在那时,大同社打到了中原,然后立马抗旱救灾,让他们全家活下来,王兴怀著感恩的心態加入了抗旱会。

因为读过点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王兴被选拔为抗旱会王家村村长。去年爆发洪灾的时候,他凭藉自己的经验,提前预警,让王家村村民全部躲到高处,躲过了一劫。他因此立下大功,去了京城受到表彰,而后晋升为兰阳县,新乡,抗旱会会长。

当地村民本以为洪灾过去后会迎来好日子,没想到今年又遭遇了旱灾。王兴在大同社的支持下,带领村民在黄河大坝上修建了这个排水站,彻底解决了当地缺水灌溉的问题。

而后他更自豪道:“我读书不成,但我家那小子读书非常好,去年考上了水利学院,现在在洛阳求学,我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我儿子做到了,这也算是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