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黄河北上与工地日常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七月八日,考兰县,黄河工地。
天穹像一块烧透的蓝琉璃,没有一丝云彩。毒辣的日头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將广袤的黄河滩涂炙烤得白气蒸腾,连空气都仿佛在颤抖、扭曲。脚下的土地滚烫,踩上去隔著草鞋都觉得烙脚。
视线所及,是望不到头的浩大工地。百万民夫,如同密密麻麻的工蚁,在这片巨大的“蚁穴”上劳作。
他们大多头戴破旧的草帽,赤裸著被晒成古铜色甚至黝黑的脊背,汗水在阳光下闪著油光,顺著紧绷的肌肉沟壑流淌,浸透了肩头那条早已看不出本色的粗布汗巾。下身穿著磨得发亮的短裤,赤著脚或踩著草鞋。
农户把铁锹奋力插入乾燥板结的泥土,撬起沉重的土块,再被熟练地甩进一人高的藤筐。装满泥土的藤筐被迅速抬到堤坝脚下。
沿著堤岸,每隔一段距离便架设著简易的木製滑轮组。民夫们合力拉动绳索,沉重的藤筐便吱吱呀呀地沿著倾斜的轨道,被缓缓吊几丈高。
堤坝顶端,另一些民夫接住卸下的泥土,“嘿——哟!嘿——哟!”农户几人一组,用石夯或奋力夯实。尘土在热风中瀰漫,附著在汗水上,形成一层泥浆。
这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黄河堤坝,其规模令人窒息。它巍然耸立,高度远超任何一座城墙,其厚度更是惊人,足可並排跑马数匹,这是一条正在被百万血肉之躯塑造的、试图缚住黄河这条苍龙的超级堤岸。站在坝底抬头仰望,坝顶的人影已细如螻蚁。
若將视线拉高,俯瞰这片大地,其壮阔与艰辛更令人震撼。工地沿黄河故道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仿佛一条巨大的长龙,烙印在中原大地上,足足绵延数千里。
同样的场景,在北直隶的漳水工地也在上演,数十万民夫正挥汗如雨,用简陋的工具拓宽、疏浚河道,为另一条巨龙开闢通道。
经过大同社眾多的水利专家勘测之后,徐晨五路分流的想法最终简化成为两条。
双方都有一定的妥协,徐光启和陈子龙说了这个方案的难度,打消了徐晨想在短时间內彻底改变北方水系的想法。
而徐晨向徐光启和陈子龙他们科普的一些关於小冰河时期的知识,让他们知道歷代王朝末期都和小冰河时期有很大的关係。
告诉他们现在就是处於小冰河时期,这10年旱灾频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小冰河时期发生的必然事件,而后又向他们简单的普及了一下全球大气水去环流的知识,告诉他们气候变冷,为什么北方会爆发旱灾?
让他们知道以后北方的雨水將会逐年减少,黄河的水量將会是北方最重要的水源补给,不能让黄河的水量继续浪费在江淮,同时塞了江淮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