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饭后,徐屹找到父亲,忧心忡忡地道:“父亲,您发现没有?冯队长……似乎对大妹别有心思。他总是来帮我们家,虽是好事,但天长日久,难免惹人闲话。大妹尚未出阁,于她的名节恐有妨碍。这开荒之事,终究还是我等自家之事,还是莫要再过多劳烦冯队长了。”
徐霞客坐在油灯下,放下自己手中的笔,闻言叹了口气道:“屹儿,你需明白,我等早已不是昔日的士绅大户了。流放东宁,能与野人为伍,名节之说,在此地已是奢谈。
为父观冯队长此人,行伍出身,虽粗豪却不失耿直,是条有情有义的好汉子。而且他屡立战功,未来前途可期。对你大妹而言,在这蛮荒之地,若能得此良人托付终身,已是上天眷顾,是最好的选择了。”
“为父私下打听过,冯队长在大同军立过三次三等功,是因伤才转来此地屯垦。按大同社的规矩,在此戍守屯垦满五年,若无过失,便可调回中原腹地,并予以重用。而且大同社的军纪你是知道的,他们的士兵,人品远比前朝官军……甚至比许多读书人更靠得住。”
明末这个时代,士兵这个职业名声一直不怎么好,将门的压榨让士兵成为了农奴,穷困潦倒至此,以至于普通的百姓不愿意与他们结亲。
同样是因为贫困,明军士兵出战在哪里,祸害就到哪里,有兵过如剃的说法,对大明的百姓而言,朝廷的士兵,那是比土匪还要土匪的存在。
只有徐晨建立的大同军才强烈的改变了这个时代百姓对军人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大同军的士兵,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他们遇到困难,这些大同军的士兵也会想办法帮他们解决。
徐霞客这些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在他们看来,徐晨要求士兵的标准,已经勉强能达到君子的标准了。最起码很多读书人的品德都不如大同军的这些士兵。
大同军士兵的道德水准,甚至超过了西汉时期的良家子,如果真要有士兵来和他们对比,可能就是三代和春秋时期的士可以对比他们了。
所以徐霞客早看出冯默对自己的长女有意思,但也没有阻止,一方面是他认可大同军士兵的品德,认为冯默对自己的女儿来说是一个好的归宿,另外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女儿逃离这个蛮荒之地。
徐屹愕然,而后不由得苦笑,是啊,出了村子就是蛮荒之地。大妹想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非常难,这里不是农户就是土著,冯默队长对大妹来说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徐屹再也没阻止自家大妹和冯莫队长交往。
有了冯默时不时的指点和技术支持,徐家开荒的进度快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持续的重体力劳动和每隔五日雷打不动的民兵操练,极大地改变了徐家三兄弟。
他们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身体却肉眼可见地强壮结实起来,原本单薄的肩膀变得宽厚,手臂也有了肌肉的轮廓。那种读书人特有的弱不禁风的气质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属于劳动者的精悍。
尤其让徐霞客感到惊讶甚至有些陌生的,是他的长子徐屹。在一次村里组织的集体围猎中,徐屹竟然用一杆老式的火绳枪,一枪命中了一头野猪,他这才发现自己三个儿子转变。
而徐霞客自己,也找到了在新的环境中实现价值的方式。冯墨不知从何处给他弄来一本《赤脚医生实用手册》。徐霞客本就对各地风物、草药感兴趣,有着丰富的野外经验,如今得了这本“宝书”,更是如获至宝。他对照着书上的图文,尝试着辨认山中的草药,为村民治疗常见的头疼脑热、腹泻外伤。他丰富的阅历使得他很少出错,几次成功的治疗之后,“徐先生懂医术”的名声便在村里传开了。
谁家有个不舒服,都会来找他看看。他渐渐成了下溪村不可或缺的“赤脚大夫”。
熟悉了环境之后,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借助行医之时,探索四周的风土人情,甚至在冯默的保护下,去高山族的部落,甚至还去看了日月潭。
而后他把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一一记下,东宁的富裕,土地一年三种的富饶,价格低廉甜美的白,繁华的港口,赚钱的白贸易,他一一详细记述。
一次意外徐霞客的游记被县令叶汉知道,叶汉观看了他的游记大喜。
这不就是最好的宣传手册,他当即请徐霞客,把这篇东宁岛游记,改的通俗易懂,最好是那些粗通文墨的普通百姓也能读得懂。
徐霞客照办,没过多久之后,一篇东宁岛游记,通过大同报在整个中原流传。东宁岛这个名字,开始被中原的普通百姓知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