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大家都靠著总理大臣府拨款建作坊、修大型基建工程,可今年河南行省却能用自己的税收结余,建起一个大型钢铁厂和一个大型机械厂,投资都超过了百万两。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对於钢铁厂,黄松年倒是不怎么羡慕,毕竟关中的钢铁產量超过了50万吨,像这样年產上万吨钢铁的钢铁厂,在关中虽然不是到处都是,但也超过了双手之数。
大同社前期把大量资源都投入到关中,工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明显,规模效应越来越大,轻鬆碾压了北方其他地区的钢铁行业。
但其他巡抚就不一样了,他们很难一次性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发展重工业,所以对陈子昂的生財之道充满了渴望。
陈子昂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说道:“要想把事情办好,首先要委任人才,而后诱之以利,最后严明制度。
河南府的农场能有今天的成绩,高俊功不可没。他可是种地的专家,管理农户也有一套,同时农户也欺骗不了他,更重要的是他是有真本事的农户都服他,这一点尤为重要,万眾一心才能改天换地。”
傅山听了,连忙问道:“如何诱之以利,还得麻烦兄长详细说说。”
陈子昂笑著解释道:“我们给农户提供低息贷款,让他们能购买到先进的农具,提高生產效率。同时,我们还为他们缴纳厚生金,让他们在年老、生病的时候有保障。这些措施让农户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然就愿意加入农场了。”
眾人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讚。
黄松年又问道:“那又如何严明制度呢?”
陈子昂严肃地说:“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农场规章制度,对农户的行为进行规范。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定,比如偷拿农场的物资、不按时完成生產任务等,就会按照制度进行处罚。我们还设立了监督小组,定期对农场进行检查,確保制度的执行。”
周天听了,气愤地说:“陈大哥说得太对了!山东的抗旱会就是因为总出现这样的害群之马,才搞得一些人退出。我们一定要学习河南的经验,严明制度。”
辽东总督府教喻李驥才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便农场建得好了,增加的这点亩產应该不足以支撑河南行省拿出200万两银子来建设钢铁厂和机械厂吧?”
辽东地广人稀,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为了不浪费这些土地,辽东现在是半耕半牧,当地的百姓既种地,也放牧养牲口。
所以即便辽东的土地亩產只有6~7斗,但因为分的土地多,广种薄收,加上卖牲口的收入,去辽东的移民收入普遍比中原农户要高一些。
李驥才也想在辽东建个钢铁厂,一方面是现在辽东各种农具还需要关內供,他觉得太麻烦了。
另一方面他想修建辽东通向关內的铁路,修钢铁厂能把更多的收益留在辽东本土。
只可惜到现在辽东也只有几个小的铁匠铺子,想要建大型钢铁厂,辽东总督府还没这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