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下限低也是真低,金属切割磁场产生电力,没有一点技术难度。这就是电力最基础的原理,网上弄几节电池,再弄些铜线,就能做出很多这样的视频。
徐晨找到磁铁,再找工匠把铜拉成极细的线,一个简易的发电机就出来了,甚至他找灯泡都不用找6000多种原材料,钨丝弄不到,但是竹炭还是很容易弄出来的。
再准备好一个透明的玻璃泡,想办法耗光其中的氧气,一个简易的灯泡就制造出来了,通过手摇式发电机可以不断为这个灯泡发电。
但到了这里基本上已经是徐晨所有的电力知识了,剩下的他就知道一点土豆能发电,还有就是干电池是石墨加锌做阴阳两极的材料,二极管是一个真空瓶加两个电极片,这几乎就掏光了他的电力知识。
靠着这一点电力学的知识,徐晨带着墨院与鲁班院十几个顶级大匠,电力学的定律倒是发现了一大堆,还有几个手摇就亮,不摇就不亮的灯泡。但他想要的有线电报还是没有弄出来。
后面徐晨一想,有线电报弄不出来,那就弄一个低配版的光报。光报系统技术门槛低,核心在于组织、密码和最重要的望远镜。一套简洁高效的密码本被迅速编订出来,利用现有望远镜技术放大观测距离,剩下的,就是建造这些塔台。
每隔10里左右建一个光报台,里面的工作人员都配备一台八倍的望远镜,然后再弄一套类似于摩斯码一样的密码,简单的光报系统就出现了。
据说这玩意儿在18,19世纪风靡过一段时间,等有线电报出现之后,才取而代之。
徐成简单的把光报原理和李自成说了一下,这里没有什么南理解的定理和公式,所以李自成还是很快懂了的。
但他粗犷的眉头却越皱越紧,沉吟半晌道:“元首,俺是个粗人,但这些年修建铁路,也知柴米贵。原来的驿站系统,虽说慢是慢了点儿,但辅以新修的铁路,传递公文军情也勉强够用。您这套光报,好是真好,快也是真快,可这耗费太大了。”
他掰着手指头算道:“俺刚才听了,十里一岗,这得建多少塔台?从京城到天津,二百七十里,就是二十七座!一座塔台就算只要三十两银子,这就是近千两!这还只是砖头水泥钱。”
“建好了还得用人呐!”李自成的语气加重,“一个台子配四个人轮班看守,日夜不停吧?每人月俸就算二两,一年就是近一百两!二十七座台子,一年光是俸禄就要扔进去近三千两!这还只是京城到天津这一小段。”
他摊开手,脸上露出极度不赞同的神色:“咱们民朝现在有一千好几百个县,这要是全铺开,得建起几万座这样的塔台,每年光是养这些人的开销,就得像流水一样出去上千万两白银!
元首,如今总理大臣府那边,他们天天都在琢磨着怎么省银子、搞建设、养民生。俺看,这套系统虽好,只怕第一个就过不了他们那关!为抢这点时间,费巨万,值吗?”
徐晨早已料到李自成会有此问,他脸上不见丝毫挫败,反而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笑容。
“鸿基,你所虑极是,若只供朝廷传递公文,确是靡费甚巨,难以为继。”他话锋一转,“但若这套系统,民间亦可用之呢?甚至,让民间商用成为主力,以其收益反哺系统运营,如何?”
他目光投向京城的方向道:“譬如京城的商家,极其想知道天津每天登陆的什么货物,便能占尽先机,这些人是乐意这个钱的。
天津的东主,若能即刻收到京城总号的指令,便可避免措手不及。商机瞬息万变,时间便是金钱。我们可规定,民间商户欲传递消息,按字收费,譬如百里之内,一字百文,每增十里加收一文。如此商贾为了获取信息,必趋之若鹜。”
“这样一来,”徐晨总结道,“光报系统非但不是纯耗国库的累赘,反而可能成为一项便民利国、甚至还能有所盈余的新政。朝廷紧要文书可优先传递,平日则向民间开放,以商养政,摊薄成本。鸿基,你以为此法可行否?”
徐晨可记得自己以前看的小说,以前的电报一个字,1毛钱,当时的人打电报,比文言文都简略。
李自成愣在原地,他显然没从“钱”的思维里跳到“赚钱”的频道上来。他琢磨着“一字百文”的价格,再想想京城那些豪商为信息一掷千金的做派,觉得这玩意儿还真有可能会赚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