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拜金的扬州与光报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10月24日,扬州城火车站。
“呜呜呜!”随着一阵汽笛声音,火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衔接处有节奏的撞击声透过厚重的木板传来,“哐当、哐当”,沉闷而持续,窗外,扬州城快速往后倒退,没一过功夫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事江淮大地的田野、村庄和河流出现在火车窗口。它们飞速向后掠去,化作一片模糊的绿意与流光。
在火车厢末尾的包间内,江淮巡抚罗伟包下了这节车厢,而后请高登一起踏上前往京城的火车。
车厢的书桌上,摊开的文件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罗伟翻阅着这一年来江淮行省的各项经济数据,为前往京城上计做在后的审阅。
对面,高登也在整理着另一摞文件,这是重民报着一年来,报道的各种工业事故合订本,本来他还没有太深的感受,但真合订起来,却让他震惊的发现,这一年来江淮行省居然有如此多的事故。发展产业不止能带来财富,他也是一家吞噬任命的残暴机器呀。
良久,罗伟合上自己面前最后一卷文书,长长吁了一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他的目光落在高登手边那迭明显不同的文件上,沉吟片刻开口道:“凌云,能让我看看吗?”
高登动作一顿,抬眼看了看罗伟,默默将那摞文件推了过去:“可以。”
罗伟拿起最上面一份,仔细翻阅。越看,他的眉头皱得越紧。上面不再是宏大的数字和规划,而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案例:某厂学徒操作不慎被轧断手指,厂主仅付五两银子便不再过问;某纺织作坊拖欠女工三月工钱,管事恶言相向;某矿场安全措施简陋,上月发生塌陷,三人殒命,家属求告无门。
他尤其盯着那些拖欠工钱的案例,手指点着其中一行,抬头看向高登,语气带着不解道:“这些被拖欠工钱的工匠,为何不去衙门?
即便觉得县衙门槛高,也可去各地新设的工匠司申诉啊!那是元首特为保障工匠权益而设的衙门。”
高登嘴角露出一丝苦涩的笑意,摇了摇头:“子瞻兄,你久在巡抚高位,你有多久没有见过农户和工匠了。”
“那些工匠,十之八九来自周边农户,平生最怕的就是见官。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老话刻在他们骨子里。更何况,许多人根本不知工匠司为何物。即便有胆大的去了,坊主、工头早已串通一气,咬定工匠不是他们作坊的,工匠如何取证?哪怕真调查也耗日时久,普通工匠哪里消耗的起。”
罗伟闻言,沉默了片刻,将文件轻轻放回桌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如此说来,是我失职了。”
高登淡然的看着他,他内心是认可这段话的,金陵同样有大量的作坊,却很少有作坊主敢这么干,只要工匠的利益受损,李巡抚的板子就会打到作坊主上,取证的责任李巡抚都是交给那些作坊主,拿不出来这些作方就要赔钱。
工匠司也会深入作坊,为工匠做主,这几年下来当地的作坊主已经知道李巡抚的秉性了,老实一点都不敢想这些小动作。不服气的则把作坊迁移出南直隶。
而在扬州,罗伟却要重证据,这看上去公平,但作坊主和工匠本身就不公平,你这讲公平就是笑话了。
罗伟忽然对侍坐在包厢门口的主簿武绍道:“小武,我有些事需与凌云兄单独详谈。”
武绍立刻起身,恭敬道:“是,巡抚。”
他悄然拉开包厢门,侧身出去,又轻轻将门带上,隔绝了外界的声响。
包厢内彻底只剩下两人,车轮的轰鸣声似乎也被这狭小的空间过滤得柔和了一些。
罗伟身体微微后靠,看着高登,脸上露出一丝追忆的笑容:“凌云,回想起来,我们似乎已有很久未曾像这般单独相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