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有产者:“还没到你们上台的时间”
听完夏允彝的话,威尔金斯神父为私田制辩护道:“夏先生,我们必须承认,私田制最大的正义性,在于它极大地激励了乡绅阶层向土地投入资金,从而提升了粮食的产能!‘进步’,这就是私田制无可辩驳的正义!”
“从圈地运动以来,英国的羊毛产量增加了几十倍,田地的亩产也增加了两倍多,这些羊毛为纺织厂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让国家的财富增加,增加了粮食,也让英国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其进步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夏允彝微笑道:“这一点,我承认确有进步意义。即便在我民朝历史上,井田制最终被私田制取代,根本原因也在于私田能激发耕作者的热情,产出更多粮食。
“但是,”他话锋一转道:“根据我民朝漫长历史所见的规律,乡绅阶层天然厌恶风险,追求旱涝保收的稳定收益。他们最终几乎必然会将土地出租给佃农,收取固定的、往往高昂的地租。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土地长期投入的减少,水利设施逐渐荒废。更严重的是,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隐匿田产,偷逃国家赋税,最终导致整个王朝的财政系统崩溃,根基动摇,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就从进步者变成了阻碍者,用我们民朝的话来说,这就是国之大害,若贵国不未雨绸缪,设法遏制此势,快则百年,慢则两百年,必见此景。”
杰拉德不禁好奇地追问:“赛里斯现在的公田制,你又说私田曾经取代了公田,这岂不是走了回头路?你这两个说法显得有些冲突?”
夏允彝从容解释道:“并不是回头路,原因有二。其一,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我们拥有了更强大的机械和水利设施,能够开垦、灌溉以往无法利用的土地,极大的提升了粮食的产量。
其二是利益分配的重构。过去的井田,其产出大部分被贵族攫取,农民所得甚少,自然毫无积极性,私田也因为固定的地租,旱涝保收的保证了他们的利益,使得他们不愿意对土地投入,田地上千年来的产能几乎没有增加。
而民朝的均田,能确保土地产出的绝大部分归于耕作的农民和支撑农业的社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劳作热情。
同时,我们把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兴修水利,推广堆肥、选种等新技术。如今我民朝江南之地,稻麦两季,亩产普遍可达五六百斤。若换算成你们的单位,大致相当于每一英亩土地能产出近六十蒲式耳的小麦。”
这个数字让杰拉德等人倒吸一口凉气。弥尔顿虽然震惊于产量,但骨子里对私有财产的信仰让他难以接受公田制度更优越的说法。
他反驳道:“你们赛里斯人的耕作技术更为先进,这点我承认。但你要说公田制度本身比私田制更先进,我绝不相信!唯有明确的、属于私人的财产,才能激发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投入和创造的积极性!”
夏允彝淡然一笑,无意强求对方接受:“信与不信,事实如此。我民朝确实已无传统意义上的私田,而我们的粮食产能一年胜一年。”
这场辩论虽然没有改变这弥尔顿他们的想法,但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对遥远东方制度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只翻译那些,理论性的文章,而是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赛里斯人的信息,赛里斯人国土有多大,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普通的百姓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而想要获得这些信息最好的方法,除了乘坐海船去东方之外,就是在大使馆看赛里斯人的报纸。
威尔金斯、杰拉德、弥尔顿等人都是这个时代英国的精英,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三人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学习汉语汉字。不过数月,已能磕磕绊绊地阅读大使馆收到的《大同报》。
然而,越是阅读这些来自东方的报纸,他们内心的震撼与迷茫就越是强烈。
报纸上充斥着他们难以想象的报道:绵延数千里的铁路和水泥水渠网络;一座庞大的纺织厂一年能产出上百万匹布,并且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让普通工匠也能成为分享利润的“股东”。
而最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是关于一家年产“十万吨”钢铁的巨厂的报道。
他们了解“吨”这个赛里斯单位,与英吨相仿,10万吨这个数字已经大的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看到这个报道,想象的就是一座钢铁巨山摆在他们面前,赛里斯人怎么制造的出这么多钢?又如何用得了这么多钢铁,这些钢铁平均分给伦敦的每一个市民,每个人都得得到上千磅的铁。
为了有更真实的对比,他们特意去打听一下伦敦几家钢铁厂,全年的钢铁消耗与产出,经过计算得出,可能还不到三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