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英国内战与公田制实验
大同历十七年(公元1641年)11月22日,伦敦。
英国的都城政治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了,就好像要把这座城市凝固一般。由爱尔兰天主义引发的风暴,终于猛烈地回卷至英格兰本土,撕裂了议会派内部,分裂出来的长老派双方的矛盾正式公开化,其核心直指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权力——军权。
以约翰·皮姆为首的激进派坚持要求由议会掌控军队,否则无法信任国王会使用军队去镇压叛乱而非对付议会本身。
而长老派,则显得更为保守和谨慎,他们虽然也限制王权,但希望保持“王在议会”的传统宪政框架,担心彻底剥夺国王的军事指挥权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决裂,甚至引发内战。
两派的争吵从密室蔓延到议会大厅,昔日共同对抗国王的阵线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而处于这场风暴核心的查理一世感觉自己被逼到了悬崖边上。议会不仅想要他对国管理的权利,现在更试图夺走他的军权,这是君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权利。
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她不断鼓动丈夫:“不能再妥协,必须强硬起来,是时候给那些叛逆的议员们一个永世难忘的教训了,彻底关闭该死的议会,抓住那些叛国的议员。”
但查理一世迟迟难以下定决心,议会是英国几百年来的传统,从他这十几年的经验来看,英国的贵族乡绅不能接受议会被关闭的事情,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议会派的实力并不比他差。
议会派领袖约翰·皮姆知道想要通过法案决议,来统一认识弥合议会派的分歧。同时为了彻底占据道德制高点,他向全国控诉国王的“暴政”,他联合多位议员,精心起草了一份冗长而详尽的文件《大抗议书》。
这份文件如同一份公诉书,历数了查理一世自1625年登基以来所有的“罪状”:未经议会同意强行征税、出售垄断特许权敛财、宠信奸臣(如斯特拉福德伯爵)、纵容天主教势力、以及最近为支付苏格兰赔款而做出的“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等等。
1641年11月22日,这份《大抗议书》在下议院进行表决。
议会派和长老派辩论异常激烈,持续了整个深夜。最终,在凌晨时分,它以惊心动魄的11票微弱优势(159票对148票)获得通过。
但这微弱的胜利非但没有弥合分歧,反而将议会内部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和白热化。
许多长老派议员惊恐地意识到,皮姆等人走的太远了,这不再是限制王权,而是意在推翻君主制,这超过了他们允许的限度。
查理一世被《大抗议书》的通过彻底激怒,议会的分裂也让他看到了战胜议会派的机会。他决定不再妥协,要利用自己尚且掌握的军事权威,做最后一搏。
11月23日,他亲自率领几百名卫兵,气势汹汹地直奔议会,意图以“叛国”罪名亲自逮捕皮姆、汉普登、霍利斯、斯特罗德和哈斯勒里格这五名议员领袖。
然而,查理一世身边已经四面漏风,他刚决定武力抓捕议员,宫中的同情者提前送出了警报给了约翰.皮姆等人。
当国王的队伍抵达威斯敏斯特时,那五名议员已经提前几分钟从一条秘密通道逃离,躲入了伦敦城,伦敦的市民一向支持议会厌恶王权专政。历来支持议会的地方。
逃到了伦敦的约翰.皮姆等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命人敲响了伦敦的警钟。
“咚!咚!咚!”
很快,伦敦城内各处教堂警钟长鸣,沉重而急促的钟声划破寒冷的天空。
瞬间,伦敦城沸腾了。店铺纷纷关门,工匠放下工具,市民们拿起一切能作为武器的东西——火枪、长剑、短刀、棍棒,甚至铁匠的锤子。没有武器的人则抓起木棍或厨房里的厨刀。他们冲出家门,从四面八方涌向约定的聚集点,圣保罗大教堂前的广场周围。
此时,杰拉德正在城中一家铁匠铺里,为他的农场购置最后一批开荒所需的农具和工具。
他的实验虽然招致贵族乡绅的憎恶,但也吸引了一些理想主义者的支持。牛津剑桥的年轻学生、一些心怀信念的清教绅士为他提供了资金、粮食甚至耕牛耕马。
夏允彝也在大使馆营地边缘腾出一些房间,帮他安置了招募来的两百名流民,并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卫生保障。再由李定国给他们一定的基础军事训练,他知道这肯定会用的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