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远征,菲利普四世几乎是砸锅卖铁,才勉强拼凑出这支由20余艘千吨级主力战舰和30多艘二级战列舰组成的舰队,总计50余艘战舰。
这在纸面上仍是一支可观的力量,但舰船状态、人员素质和物资储备,都已透露出帝国的疲态与力不从心。
舰队在唐·安东尼奥·德·奥昆多将军的指挥下,历时大半年,跨越近两万公里的惊涛骇浪,绕经南美洲顶端,才终于驶入广阔的太平洋。
他们原计划抵达稳固的新墨西哥总督区进行休整补给,恢复远航带来的损耗,再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叛乱的“土著”和背后的赛里斯人。
然而,当舰队停靠在秘鲁总督区的港口时,传来的消息却让所有西班牙军官的心沉入了谷底。
新墨西哥总督区已经被攻占,大同社建立了傀儡玛雅国,帝国最重要的银矿被敌人彻底攻占。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舰队指挥官明白,不能夺回新西班牙总督区,西班牙帝国将会彻底崩溃。
与此同时,北海舰队的侦察快船也已将敌情火速报送至舰队统帅李过处。
李过闻讯后毫不迟疑,趁敌劳师远来、立足未稳之际,给予其致命一击。他立即集结麾下近六十艘主力战舰出港,迎战强敌。
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吸引了整个西方殖民世界的目光,荷兰、英格兰、葡萄牙、法兰西等国的海军分遣队或武装商船,早已尾随或预先抵达附近海域。
他们悬挂着中立观察的旗帜,在战场边缘游弋,意图亲眼目睹这场将决定太平洋霸权归属的较量。
辽阔的太平洋上,两支庞大的舰队缓缓靠近,帆樯如林,鼓胀的风帆下是森然的炮口。四月的阳光照耀着波光粼粼的海面,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肃杀之气。
李过冷静地站在旗舰“镇远”号的舰桥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西班牙舰队的阵型。上一次与西班牙海军交战他就发现西班牙人的火炮,射程近,威力小,他果断下达了战术指令道:“与敌人保持距离,控制在1.5至2公里之间!各舰遵循信号旗指令,集中火力,梯次攻击!”
这个距离,对于装备了新型钢制舰炮、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大同海军而言,虽然不是发挥火力的最佳区间。
但对于仍大量使用老旧铸铁炮的西班牙战舰来说,这个距离使得他们的炮弹要么够不着,要么即使能打到也已威力大减,无法破甲、准头全无。
“开火!”
随着命令下达,大同军战舰侧舷喷吐出连绵的火光与浓烟。沉重的钢制炮弹呼啸着跨越海面,有的砸在敌舰船体上,木屑横飞,开出巨大的窟窿;有的直接命中帆缆,扯碎风帆,打断桅杆,让西班牙战舰的速度骤减;更有甚者,精准地落入敌舰炮窗,引发内部殉爆,瞬间将战舰化作燃烧的地狱。
“轰!轰轰——!”
战斗在上午时分打响,大同海军舰队始终保持着一个令西班牙人恼火却又无奈的距离开炮,偏偏如此远的距离,敌人的火炮还异常的准确,只要有一艘战船被击中,这艘战船就会快速被集火,被击沉。
西班牙舰队也奋力还击,扛着大同军猛烈的炮,想办法拉近距离,再转移船身开火,但在这一系列行动当中,他们要承受四五轮的火炮打击。
这场海战从日出一直持续到日暮。因为交战距离的拉长,命中率相对降低,使得战斗的进程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海战都更加持久和残酷。
海面上硝烟弥漫,受伤战舰燃烧的火焰与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凄厉的赤红。不断有西班牙战舰因重创而倾覆或爆炸沉没,落水士兵的呼救声在炮火的间隙隐约可闻。
大同军靠着以逸待劳,武器装备和舰队数量的优势,从一开始就压着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打,到了战争后期,西班牙人更是毫无还手之力。
眼看己方已损失超过二十艘主力战舰,阵型已被彻底打乱,败局已定。
主帅唐·安东尼奥·德·奥昆多将军做出了悲壮的决定。他命令尚能机动的战舰尽可能撤离战场,向南突围,逃往秘鲁地区。
而他自己则亲率旗舰“圣特立尼达”号以及几艘护卫舰,毅然转向,向着大同舰队的主力发起了决死冲锋,用自己的牺牲为友军撤退争取时间。
这悲壮的一幕成为了这场大海战的终曲。奥昆多的旗舰立刻成为了明军集中火力的靶子。“镇远”号及其周边数艘明军战舰的所有侧舷火炮几乎同时瞄准了这艘旗舰。
在一阵空前密集的弹雨洗礼下,“圣特立尼达”号庞大的船体千疮百孔,主桅杆轰然折断,最终缓缓沉入冰冷的太平洋波涛之中,而这也成了战场的终章。
舰队指挥官李过看着狼狈的战场道:“救治自己人,打捞战俘。”
“无敌舰队落幕了!”而在远处观战的各国海军军官们,则心情复杂地记录下了这一切,屡屡战败的无敌舰队,最后的力量陨落在这片广袤的大洋上。
经此一役,西班牙在新大陆太平洋沿岸的海上力量几乎被连根拔起,再也没有能力支撑起日不落帝国的庞大身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