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朱由崧想了想道:“其实购买京城房产还是很靠谱的,大钱赚不到,但现在安稳,老孙你不就是想要个安稳的日子。”

孙耀阳想了想,发现还真是这样,比起那些容易被骗的投资,买房产和店铺总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的。

孙耀阳把自己手中刚买的金表退下来,带在朱由崧手中道:“要不是老朱你,我还不知道要踩多少坑,这表你一定要收下,戴在你手上比戴在我手上好看多了。”

朱由崧推脱了几次,发现孙耀阳是真心送的,也就带上,这金表200多块钱一个,他欠债没还清之前还真买不起。

大同历二十六年(公元1648年)9月9日,墨子学院,声韵工坊内

傍晚时分,原本充斥着机器嗡鸣和敲打声的工坊安静了下来。

在工坊角落临时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摆开了几张拼起来的长桌,上面堆满了从外面酒楼订来的烧鸡、酱肉、各色卤味,以及成坛的江南黄酒和北地烧刀子。

徐绍、李信、夏完淳、小约翰以及后来加入的十几名核心同学围坐在一起,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自豪的红光。

他们的“声韵工坊”创业项目,在短短四个月内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每个月都卖出两三百台。

李信拿着整理出来的简报表,激动地向大家宣布:“兄弟们!静一静!听我说!”

李信清了嗓子道:“截止昨日,我们工坊共计售出留声机一千零三十七台!黑胶唱片一万一千二百张!”

“哇哦——!”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按照我们的定价,留声机三十元一台,唱片一元一张,我们的总营业额达到了”他故意顿了顿,环视一圈充满期待的目光,“四万二千一百九十元!”

更大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扣除原材料、外购零件等成本一万三千元,购买专用小型机床、支付厂房租金和电费约两千元,这四个月支付给大家的工钱以及日常杂项开销三千二百元,还有上缴税务司的税款两千五百元。”李信最后他大声道:“我们这四个月,净赚了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元!”

近两万元的净利润!对于这群大部分还是学生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就连出身显赫的徐绍,也激动得脸色通红。他兴奋的并非这笔钱本身,而是这笔钱是他和伙伴们依靠自己的知识、双手实实在在创造出来的价值,这种成就感让他激动。

徐绍站起身,举起酒碗道:“同学们!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这笔利润,我们分成三份!第一份,百分之四十,用于我们所有原始股东的分红!第二份,百分之四十,留作工坊的发展基金,购买更精良的设备,研发新产品!第三份,百分之二十,作为特别奖金,分给在座每一位最早加入、为工坊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

他目光扫过那十几张年轻而激动的面孔:“而且,我宣布,从今日起,你们这十几位元老,除了奖金,还将共同获得‘声韵工坊’两成的原始干股!以后工坊越做越大,你们就是真正的东家之一!”

“绍哥儿仗义!”

“跟着绍哥儿干!”

台下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这两成干股,哪怕按当前利润折算,价值接近四千元,意味着每人能分到一二百元,这几乎是京城一个熟练工匠两年的总收入,更不要说这个作坊的前途,这份厚赏,彻底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李信也趁热打铁,提出下一步规划:“各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想把工坊做大,必须正规化!我们要设立专门的采购部,确保原料质量和稳定供应;制造厂要细化分工,提高效率;还要建立销售部,不能只靠同学关系卖货;维修部也得跟上,要对买主负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账房先生,账目必须清晰!我们还要培训新的工匠!”

“对!说得对!”徐绍接过话头,意气风发地挥手,“我们要招兵买马,扩大规模!目标就是——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几十个年轻人举起酒碗,齐声高呼,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招聘的告示张贴出去,不少人前来询问,作坊人手越来越多,开始逐步正规。

现在徐绍上午他还要去上专业课和负责电报培训,下午管理工坊,晚上时常还要和技术骨干讨论改进方案,确实感到分身乏术。

就在这时,一个他意想不到的身影出现在了工坊门口。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