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是这份奏疏,让朱由检看得最为心潮澎湃,因为他知道,这才是支撑起前两份奏疏所有希望的根基!
宋应星的行文一如其人,质朴无华,全是事实与数据的陈列。
其一,为“焦炭炼钢之成功”。
“臣奉旨于京西门头沟煤矿旁,建立格致理学院之实验工坊。遵陛下‘隔绝空气,干馏成炭’之口诀,臣与工匠们用黄土、砖石砌成土窑,将煤块封于其中,外加热,内乏氧。
初,窑工皆疑,以为此法乃无稽之谈。然数日后开窑,得物色黑而质轻,多孔而坚硬,击之有金石声。此即陛下所言之‘焦炭’。”
“随之,臣等改造旧式炼铁高炉,加高炉身,并遵陛下‘热风’之念,虽未能造出预热风道之铁管,却也试着将鼓风机风口尽量靠近炉膛出铁口,以求风热。
以焦炭代木炭投入高炉,果然,炉中火光非复旧观,其色青白,远观亦觉灼人!所出铁水,清亮如镜,远胜木炭所炼。初,掌炉老师傅见此火色,大惊失色,以为乃‘鬼火’,不敢靠近。臣亲自上阵,方稳住人心。”
“此铁水再经炒钢法锤炼,臣斗胆,取成品一块,与武备院送来之最佳百炼钢佩刀对斩。一击之下,佩刀应声而断,而臣所炼之钢,刃口竟无半点卷曲!”
朱由检的目光落到了匣中最后一件物品上——那是一柄三寸长通体漆黑的匕首。
他伸手取过,入手极沉,随手在御案的硬木桌腿上一划,只听“嗤”的一声轻响,仿佛热刀切过牛油,一道划痕已然出现,木屑纷飞。
这,就是未来的颜色和声音!
而宋应星汇报的第二项进展,则更让朱由检感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其二,为“‘分工与标准化’作坊之验证成功”。
“陛下所阐述之‘分工’与‘标准化’理念,臣初闻之,亦觉有悖于我中华千百年师徒传承、匠人自矜之传统。然圣命如山,臣不敢不试。”
“臣于学院内,专设一小型作坊,募工匠五十人,不造他物,只造鸟铳之‘龙头’。臣将此五十人分为五组。甲组,专责切割钢条;乙组,专责打磨外形;丙组,专责钻孔;丁组,专测制作弹簧、机括等细小零件;戊组,专责组装。并以陛下亲赐、可精量至毫厘之游标卡尺为绝对之标准,凡尺寸不合者,一律废弃。”
“实验之初,阻力甚大。许多老师傅,平生精通全套手艺,如今只令其日复一日钻孔,或日复一日打磨,皆感大材小用,心生怨言。臣唯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许以倍于寻常之工钱,方使此法得以推行。”
“实验一月,结果令臣震惊!此五十人所产出之合格龙头,竟是此前五十名工匠各自为战时总产量之三倍有余!且因尺寸划一,任取一部件,皆可与另一龙头完美替换。损坏之龙头,无需整座报废,只需更换损坏之零件即可!”
在奏疏的末尾,宋应星用欣喜若狂的语气总结道:
“陛下!臣终悟陛下所言‘秩序’二字之真意!此法看似将人变成器物之一环,了无生气,实则将众人之力,拧成一股,其力之大,竟至于斯!
此道之妙,非关个人之技艺高低,乃是一种全新之生产‘法度’!此法若能推及天下工坊,军械、农具、乃至日用之物,皆出此法,则我大明之国力,将不可限量!这才是真正的‘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