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有不到之处,李翊则命二女修改。

很快,书信写好。

李翊将之收起,朝二姝拱手一礼:

“多谢两位配合!”

二女待要开口,忽听屋外传来一阵囔囔的脚步声。

来都尉许褚也。

“……军师。”

许褚拱手一礼,望一眼二女,并未直接说明来意。

李翊淡淡道:“何事?”

许褚这才开口,“是子敬先生找您。”

鲁肃么……

李翊颔首,“知道了,你先下去,我随后便到。”

“喏。”

许褚拱手领命而退。

不说多余的话,不做多余的事,这便是他的行事风格。

“两位,翊失陪了。”

李翊唇角微扬,向二女道别。

二女齐端方落拜,恭送李翊出门。

出了门,李翊见到了在外等候的鲁肃。

“……子敬,你找我?”

李翊上前,见鲁肃手里捧着几碟书札。

“子玉先生,我已按您的吩咐,清理府库中的书卷。”

“粗略计算出了寿春的人口了。”

哦?

竟如此之快。

李翊微微一笑,鲁肃这办事效率的确不赖。

“寿春共有民户一万三千七百多户,其中可征用的民夫可达五万两千余口。”

鲁肃如实向李翊汇报。

这个数据肯定是粗略估算的,真实人口会有差距。

不过寿春在经历糟乱,又被骷髅王盘剥多次后,还能有这样的人口已属不易。

“若我要征用民夫的话,再不伤民力的情况下,子敬觉得寿春能征发多少民夫?”

李翊又问。

这……?

鲁肃停顿了一下,思虑半晌,才皱眉道:

“寿春饱经战乱,人民相食,大是困苦。”

“若是想在不伤民力的情况下,我想最多能征发三到五千人不等。”

正常来讲,一户人家也就三四口,男丁一两个。

若是从一万多户居民中征发三到五千的民夫,几乎已是四丁抽一了。

“就这么办吧。”

李翊背着手,下达了命令,“你却传我命令,征发寿春民夫。”

“凡成年男性,只要是自愿被征用的,都征集起来。”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寿春人民困苦,若是用为民夫,除每日粮米供给之外,可额外再赏些粮米补贴家用。”

鲁肃连连点头,“诚如是,我想应征民众必会齐齐响应。”

话锋又一转,“只是如今淮南方定,人心不定,宫室残破。”

“子玉先生却大肆征用民夫,不知将做何用?”

正常来讲,打下一个新的地方,都是先养民。

尤其是农事,此前战时,大家没办法好生耕作。

现在安定下来了,就应该专心经验农作。

冒然征发民夫,对民力农事的伤害是很大的。

李翊却有自己的考虑,他解释道:

“我想趁在明年开春之前,疏通一下芍陂渠道。”

“整备江淮之地的水利工事。”

“哦?先生是想整备江淮水利。”

鲁肃恍然大悟,也难怪李翊会不惜成本的,在这个时候征发民夫。

原来是为了疏通芍陂渠道。

芍陂就位于寿春以南,有肥水流经。

曹魏的统治者在淮南屯田,邓艾亲自主持,七年时间,得了三千万斛粮食。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邓艾是三国顶尖的屯田高手,

另一个原因,是曹魏统治者不惜下血本,修建了大量的水渠。

比如睢阳渠、泉州渠、讨虏渠、白沟等等。

而在淮南,芍陂渠便是重中之重的水利工程。

李翊拉着鲁肃的手,边走边为他解释自己所构想的宏伟蓝图。

“北方以冀州为富,中原以豫州为富,南方以荆州为富。”

“而扬州虽然不及别的州郡富庶,然淮南之地,不必他处。”

“扬州的主要人口都集中在了淮南,这里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

“只可惜引水甚少,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若我们能在淮南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开通漕运水路。”

“如此淮南便能成为徐州后方最好的良田。”

“只须三五年时间,与河北争雄,未尝不可一试。”

鲁肃边听边点头,李翊想把淮南打造成后方的良田,他可以理解。

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确实好,土壤又肥沃。

骷髅王那么不当人,都能收起来这么多财富。

若是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当能得大量粮食。

“此事主公知否?”鲁肃问。

“一会儿我便去与主公商议此事,此乃利国利民之举,想主公并无不允之理。”

其实现在水渠的修建,也是属于站在先人的肩膀上。

此前李翊大力支持陈元龙修建广陵的邗沟河道,这在吴王夫差之前,就已经修过一次了。

现在这条芍陂河道,此前楚国也修过一次。

楚王连接淮水、肥水、沘水,打造了著名的芍陂水利系统。

虽比不得秦国的郑国渠、都江堰,但却使得原本江水泛滥的淮南变成了鱼米之乡。

为楚国制霸天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骷髅王能富有淮南,也算是沾了楚国的光。

李翊先命鲁肃提前去准备,至于刘备那边,他会亲自去说。

鲁肃知道,刘备对李翊的计策向来是言听计从。

既然如此,他便提前去安排好了。

李翊找到刘备,此时刘备正在安抚新加入的袁术大臣,与众人有说有笑。

见着李翊来了,忙站起身来,拉着他的衣袖,笑着对众人介绍道:

“来来来,我与你们诸位认识认识。”

“这位便是我军的军师,李翊李子玉。”

李翊见此,也非常配合的向诸位新同事见了礼。

众袁术旧臣,见李翊仪表非凡,心中皆有敬畏之意。

双方叙礼过后,刘备也请李翊入座。

李翊率先说道:

“主公,关于袁氏二女,我已安置妥当。”

“可先使人送回下邳去。”

刘备却满不在乎,挥了挥手,说:

“此间当着众公卿的面,不聊这个。”

“子玉你来的正好,适才我们还在讨论你呢。”

讨论我?

李翊眉梢一挑,问:

“讨论我什么?”

一人笑呵呵地起身,说道:

“刘将军在讨论该给先生表奏何等官职。”

唔……

李翊先拱手问,“足下是?”

“呵呵,陈地袁涣见过李先生。”

袁涣拱手一揖,向李翊见礼。

“原来足下便是袁曜卿,久仰大名。”

刘备一生中只为两个人举过茂才,一个袁谭,另一个便是袁涣。

这二人虽然都姓袁,但来自不同的地域。

豫州有两大袁氏,一个便是赫赫有名的汝南四世三公袁氏,另一个便是后来除国治郡的陈郡袁氏。

严格意义上讲,陈郡袁氏才是主脉,汝南袁氏都是从陈郡迁徙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袁术称帝时,会喊出“袁姓出陈”的口号。

在魏晋时期,陈郡袁氏成为了当时顶级门阀。

不过在汉末,陈郡袁氏虽为主脉,却还比不上汝南袁氏。

历史上刘备为袁谭举茂才,是为了交好袁绍。

而给袁涣举茂才,是因为当时他在小沛当豫州刺史。

借着袁涣的家族背景,来展现自己求贤若渴,希望天下英才能投到他的麾下来。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在袁术手下用事。

现在袁术覆灭,自然投到了自己举主的刘备麾下。

大堂之内,坐满了袁术的旧臣,尤以袁涣为首席,最受刘备青睐。

李翊暗想袁涣被刘备如此重视,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旧时情谊,更是看重袁涣的出身。

袁涣的父亲袁滂现在就在朝中任执金吾。

他们家族,活跃于政坛数百年,直到唐朝时期,都还身居要职。

基于这个身份,刘备也得拉拢好他。

“些许薄名不值一提,倒是李先生你,才是真正的名震江淮。”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