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檄文很快传扬出去。
不论是曹营还是刘营都是尽力去淡化这篇檄文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抗拒滚滚而来的河北之兵。
曹操、刘备很快各自引兵,以勤王保驾之名,共聚陈地朝廷。
明面上说是向天子责备袁绍之过,私下却是两家相商,共议如何对抗强敌。
下朝后,双方各自领着自己的文武心腹,一同到往一处后院。
至亭边时,各自坐下。
曹操领荀彧、郭嘉、曹仁、夏侯惇在侧。
刘备领李翊、关羽、张飞、赵云在左右。
赵云已从九江调回,专欲备战河北之事,至于下邳则由鲁肃亲自镇守。
两边虽不常来往,但倒还不算陌生。
曹操对刘备身边的人,更是如数家珍。
李翊鬼才之士,关羽、张飞万人之敌,就连那赵云也是浑身是胆,忠心耿耿。
这令曹操实在眼馋不已。
他不着急切入正事,反倒对一旁的赵云嘘寒问暖说道:
“……子龙将军别来无恙否?”
赵云颔首答,“蒙曹司空挂念,一切安好。”
曹操淡然一笑,蹙眸道:
“遥记得数年前,你与我于黄河岸边,争抢天子。”
“今君已为一方牧守,当为君贺!”
话落,曹操将斟满酒的杯盏,递给赵云。
赵云推脱道:
“多谢曹司空美意,然云尚有公务在身,不便饮酒。”
公务自然说的是要保护刘备。
赵云此话说的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曹操的面子,又给足了充分理由。
“……嗯。”
曹操上下打量一眼赵云,“的确是一表人才。”
言讫,将杯盏磕在案上。
一扶长髯,遥望北方,说道:
“袁绍之所以南下如此迅速,是因公孙瓒兵败自焚之故。”
“……唉,想那公孙伯圭,早年号为白马将军,于北地防备乌桓人。”
“假节,督四州兵马,也算是一号英雄人物。”
“竟落得个如此下场。”
话说到这儿,曹操忽地又将目光看向赵云,似笑非笑地说道:
“……唔,曹某方想起来,子龙将军似乎也是冀州常山人。”
“闻汝素有忠义之名,怎么先前去投了公孙瓒,如今又如何跟随了玄德。”
“两番换主,岂非不忠乎?”
一言蔽,身后关羽、张飞脸色皆是一变。
感情曹操此前提到公孙瓒时,是为了引出后半段这话。
相处这么久了,关张早已经将赵云当成是自家兄弟。
但赵云旧主是公孙瓒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适才赵云拒绝了曹操的敬酒,不想这厮心眼儿忒也小了。
哪壶不开提哪壶。
“……哈哈,曹司空所言,只怕有误吧。”
说话之人,正是李翊。
曹操见之,面色微变,然脸上仍旧含笑。
刘备亦是含笑,他知道以李翊的才智,这种场合难不倒他。
“……哦?子玉莫非另有高论?”曹操扬唇问。
“高论不敢当。”
李翊一挥手,牵唇笑道:
“翊闻良禽择木而栖。”
“公孙瓒虽为高门,然不恤民生、放纵部下贪乱,以致哀声遍野,民不相容。”
“而幽州刘伯安素有仁德,宽厚爱民,子龙在幽州时,便是以推仁义而广之。”
“非是为了投公孙伯圭。”
李翊巧妙地将曹操给赵云套的道德枷锁给摘出去。
指明赵云投的是仁义所在,而不是为了哪一个人。
“……后子龙非玄德公之仁,恰如刘伯安之仁也。”
“刘伯安虽亡,我主亦当履其志,以期匡正天下。”
“故子龙所忠者乃仁,故非不忠也。”
先生……
赵云感激地望一眼李翊,李翊之所言,正是他心中之所想。
赵云一生所追求的都是仁义之所在。
假使刘备有天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赵云照样会离他而去。
“……哈哈,子玉真是机敏过人呐。”
曹操抚须大笑,盛赞李翊的敏捷思维。
然目光却望向身后的郭嘉。
此人同样少年天才,足智多谋,年纪也与李翊大致相当。
曹操常对周围人言,“刘备有李子玉,吾亦有郭奉孝也。”
因为郭嘉出仕的比李翊要更晚,名声落他一头。
曹操用来将之与李翊对比,自然是对郭嘉的一种赞赏。
然郭嘉毕竟是心高气傲之人,哪里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见曹操望向自己,虽未张口说话,却也知他想告诉自己。
奉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可别给我丢份儿啊!
郭嘉遂出列,咧嘴笑道:
“今天下纷乱,纲纪崩坏,人心皆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