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原来,李翊自抢割了麦子之后,便从馆陶出发,饶远路偷至繁阳后面。

却又给张郃留了一万人马,令他坚守魏县。

之所以选张郃,是因为河北人恨他入骨,一定会全力攻打。

而诸将之中,最想证明自己,最想与河北人不死不休的也是张郃。

只有他才愿意接下这远守孤城,牵至袁军的主力的任务。

事后果不出李翊所料,袁尚在得知守魏县的是张郃后,果然率大军攻打。

张郃本身才能出众,兼之李翊又给他留了大量铠甲斗具、守备器备。

牵至住袁尚主力绰绰有余。

袁尚被连将两军,一时上头,全然不曾注意李翊的大军已从他的头顶悄悄路过了。

袁谭大骂袁尚蠢猪,全然不通兵法。

即召郭图、辛评过来商议,现在归路被截断,该如何是好。

正说间,忽有人报李翊遣使到来,有书信送至。

袁谭急命人将书信取来,其书略曰:

——“显思如晤,李翊敬上。”

“自下邳一别,得见君颜,不及趋侍。”

“向者先公病故,翊亦以为哀。”

“闻说袁尚领冀州牧,兼大将军之职,而君不得继位。”

“翊窃以为废长立幼,自古便是取乱之道。”

“君为长子,反不能承继父业。”

“尚无恩德加于河北百姓,军功则差显思远矣,反承大爵。”

“翊窃为显思不值。”

“今领兵至此,非是为了侵占河北土地,只为匡正纲常伦理。”

“若显思有意,翊愿出兵相助,助君重夺大位。”

袁谭览毕书信,大为震惊。

“李子玉愿出兵助我?”

袁谭吞咽了一口口水,他现在正在苦恼该如何与袁尚争夺冀州。

以李翊之滔天权势,若是肯出兵襄助,则他重夺大位的成算能多上好几分不止。

乃将书信传于郭图、辛评二人看。

郭图对袁谭建议道:

“李翊多谋,不可轻信。”

袁谭却反驳道:

“向者在青州时,为李翊所俘,彼非但不与我为难。”

“反劝刘玄德举我为茂才,既有旧恩。”

“又何疑焉?”

辛评亦出言劝道:

“今大兵围城,孤立无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可只听李翊一面之词。”

“可先遣人致书李翊,若他果有诚意,可先撤去重围。”

袁谭觉得有理,即从其言,叫李翊先撤去围城。

不想李翊果真撤去了围城,并表示愿意退避三舍,以示诚意。

袁谭出城看时,竟真见着李翊撤兵了。

于是责备郭图、辛评二人道:

“李子玉乃信义之人,尔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矣。”

郭图面露羞耻之色,眼珠子骨碌碌一转,心生一计。

“主公勿恼,纵是李翊撤兵,亦未必真心实意。”

“凡事岂能无代价,李翊断无如此好心助我。”

“与其假手于人,图有一计,可除袁尚,逐外敌。”

郭图献出一策,表示既能够除掉袁尚,帮袁谭上位。

还能退去眼前之兵,可谓一箭双雕。

袁谭忙问是何策。

于他而言,如果当真可以同时除去袁尚、赶走河南军,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

这不是现在没办法,不能够既要又要吗?

如果可以,那他当然是选全都要了。

郭图咧嘴一笑,洋洋洒洒献出一计:

“今李翊既然答应撤军,不妨修书一封给袁尚。”

“就说李翊已经撤军,只要发兵来追,必能大获全胜。”

“如此一来,不管谁胜谁负,主公都可坐收渔翁之利。”

“岂非是两全其美之策吗?”

袁谭大喜,握紧拳头,连连道好:

“妙计!妙计!”

“若袁尚胜,我却攻其后背,彼必落入我手,父爵可得也。”

“若李翊胜,我便趁势收兵回去,抢占邺地。”

“彼时袁尚有家不得回,须也得将大位让与我坐!”

言讫,袁谭握住郭图的手,谢道:

“公则不愧为吾父首席谋士,果真是智计之士也。”

郭图拱手一揖,谦虚道:

“愿为主公效劳。”

“……哈哈哈,好好好。”

袁谭拍了拍郭图的肩膀,“公则可为吾之子房也!”

“待吾承继大位,汝当头功。”

商议既定,袁谭即作书送往袁尚处。

时袁尚仍在大兵围困魏县,与张郃不死不息。

这时,才有探马来报知袁尚,说李翊的大军已经到繁阳去了。

袁尚闻言大惊,顾左右人叹道:

“李翊用兵,何以如此神出鬼没?”

“想吾在魏县用兵多时,竟全然不知彼已到了繁阳。”

众皆摊手表示不知,只安慰袁尚道:

“李翊此人,本就惯于用兵。”

“先公在时,亦忌他三分。”

“主公与他交兵,须万分谨慎才是。”

袁尚一颔首,回头望了眼身后岿然不动的魏城。

强攻了几日,依然不见落下的苗头。

如今又被告知李翊已经绕到繁阳后路了,一旦繁阳失守,河南大军就能长驱直入,直到邺地。

虽然心中不甘,但袁尚此时也只能无奈下令撤军,回去救繁阳。

大军未行两步,迎面正撞着一哨骑,正是袁谭所部。

哨骑将书信送上,袁尚览毕。

其书略曰:

“我铠甲不精,故前为李翊所败。”

“今翊军退,人怀归志。”

“愚兄以为,及其未济之时,出兵掩之。”

“必能令其大溃,此良策不可失也。”

“惟贤弟审度之!”

袁尚看罢书信,大喜过望:

“李翊军撤了?”

“今吾若能趁其无备,一举击之,必获成功。”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