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袁莹俏皮地偏了偏脑袋,像一只小雪狐一般。

“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单凭意气去做。”

“还要去考虑它背后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影响?”

袁莹睁着水汪汪的眼睛问道。

“……呵呵,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莹,“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莹一怔,楞柯柯地说道:

“我自生来便姓袁,未尝有人论我姓氏如何。”

“……呵,虽无人明言指摘,然无处不显其意。”

“莹儿不明,丝毫亦不明……”

袁莹呆呆地摇了摇头,不能理解李翊这话是什么意思。

更不知道这跟甄宓又有什么关系。

“冀州贤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为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开导袁莹,向她阐明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剑影,乃人情世故也。”

说完,便要起身出门。

甫一出门,只见甄尧便急匆匆地跑了回来。

李翊一皱眉,“叫汝办的事,可办妥当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将使君的公文交给荀府君了。”

“适才荀府君有消息传来,说幽州袁熙、袁尚,起五万大军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莹听到这个消息,不免一惊。

她虽不问政事,但还是清楚渤海郡是紧邻着幽州的。

等于说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来了,一点纵深都没有。

李翊瞧一眼袁莹的反应,非但没有紧张,反而调侃似的一笑。

仿佛在说,瞧见了吧,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来的原因。

纵然他们这些上位阶级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但底层民众得知这些消息难免会恐慌。

分一个章武郡出来,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马虽众,但分屯于别处郡县。”

“若要全部调来,也须时间,渤海只一万郡兵。”

“依在下之见,不妨先从河间、安平调转兵马过来。”

“命张郃、高览两位将军,领兵来援。”

李翊挥了挥手,拒绝了甄尧的建议。

甄尧正欲询问缘由,李翊则径直走向大堂。

“不必惊慌,二袁儿又不是胁生双翼,岂能顷刻间飞至我郡。”

“且召各级官员来大堂议事。”

很快,渤海的各级官员纷纷赶来正堂,商议拒敌一事。

“二袁儿来得急,尽起幽州之兵,来犯我渤海。”

“其意在夺取冀州,主公将河北事务委任于我,我自当尽心守御。”

“诸位皆是肱股之臣,与我也共事多年,这里没有外人。”

“诸公有什么意见,尽管畅所欲言,不必顾虑。”

这是河北官员与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会议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个预防针。

告诉大伙儿既然入职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见。

大家现在都算是在为刘老板办事儿,好好干,保管吃香喝辣。

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翊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两边争吵。

以致意见不合,拖慢办事效率。

张辽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开口发言:

“袁氏势力盘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尽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军迎之,毕其功于一役。”

“以免夜长梦多。”

“诶!不可。”

已经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来反对张辽的意见。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来,一直推行缩衣节食,节省军略开支。”

“今要与幽州之兵决战,必起别处郡兵。”

“中间粮秣辎重运转,耗费多劳,有损国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张辽意味深长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个徐公明,我原以为我张辽已经算是标准的职场人了。

没想到你徐晃比我张辽还狠,真是拍马屁与无形之间。

他这就属于典型的跟着领导的方针走。

方案只要是与领导方针相悖,便是错误的。

果不其然,李翊对徐晃的一番发言很是满意,出声赞扬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诸郡初定,我各处郡县,都留有重兵,就是为了预防不测。”

“若调集他郡兵马,一费钱粮,二费时间。”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烧钱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则始终是:

要么就不要打,要么就往死里打。

现在打个锐气尽失的二袁儿,居然还要调动其他郡的兵马,这得浪费多少钱?

“……那不如,向关将军求援,请他从青州增派些人马过来。”

“使君看是如何?”

陈到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渤海郡毗邻青州,青州发兵,随时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战略位置好,几乎不受外敌威胁。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哈哈哈。”

辛毗仰头大笑,“列位诸公所言,俱非善论。”

辛毗算是袁氏旧臣的代表人物了,适才都是徐州老臣在发言。

这下轮到他来提意见了。

“不论是从他郡调兵,亦或者从青州征调人马,那都耗钱耗量。”

“有悖使君缩衣节食的治国方针。”

“况从我冀州本郡调遣兵马便已罢了,青州非我冀州辖属。”

“若向青州求援,难免惊动徐州。”

“使君才刚刚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军。”

“……这不显得我冀州之人无能吗?”

辛毗摊了摊手,表面上在说显得他们无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