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哪似幽州这般,一堆手握大权的官员,没个说一不二拍板人。

既招降了张南、焦触、阎柔、鲜于辅等一众带资进组的武将。

李翊便有了北上征讨乌桓的打算。

但这个打算毫无疑问招到了手下人的全部反对。

章武太守徐晃谏曰:

“目今冀州初定,人心躁动,不宜大动兵戈。”

“况幽州诸郡尚未平定,怎可使大军远赴辽东,劳民伤财?”

张辽亦谏道:

“冀州拥护袁氏者极多,非一两年所能定也。”

“使君若出冀州,内部必生叛乱。”

“乌桓人近两年虽然强盛,但未必能至冀州来。”

“以某之见,只宜缓图,不可急取。”

李翊乃道:

“两位将军所言,皆非善论。”

“吾在冀州各郡皆屯有重兵,遣心腹之人守御。”

“纵吾离去,有不安分者,也未必敢轻动。”

“而乌桓人,盘踞辽地已久。”

“今联合袁氏,收拢人心,席卷各地,诚为大患。”

“若不早图,北方终不能定。”

李翊的意思也很明确,长痛不如短痛。

反正乌桓人问题迟早要解决,为什么不现在解决?

至于张辽、徐晃提到的一系列问题。

李翊都有着手准备,在冀州留足兵马,遣心腹之人守御,就掀不起大叛乱来。

“况云长领青州牧事,万一冀州有变,青州之兵旦日可至。”

“诸公又何疑焉?”

冀州就算真出了差池,关羽还可以从青州赶来擦屁股。

所以政局稳定事宜,并不在李翊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反,众人提到的冀州仍然心向袁氏的人,才是李翊真正要慎重处理的。

二袁儿在北方还有一定影响,如今又得了乌桓兵相助。

他们完全可以同时发动武力与舆论的双重攻势,以此来动摇李翊在北方的统治。

基于此,李翊才更要快速解决掉这个隐患。

“若将冀州兵留守,使君更以何处兵马征讨乌桓?”

陈到出声询问。

但在问出口的一瞬,目光却又不自觉地落在了新投的张南、焦触等人身上。

这帮幽州武将,足足带来了三万多人。

是一支绝对的生力军。

李翊该不会是想用他们来征讨乌桓人罢?

谁料李翊对张南、焦触这两位兵马最多的将军说道:

“汝二人可先率兵回幽州守土,等吾大军到来,再作打算。”

此言一出,包括张南、焦触二人在内的众人皆是一惊。

暗想他们初次投靠,正打算建功立业报效刘将军,结果李翊居然放着白给的劳动力不要。

把他们遣送回了幽州,何也?

“……喏。”

张南、焦触虽不解李翊的用意,但既是命令,二人也只好遵从。

李翊又对阎柔、鲜于辅说道:

“两位将军生在幽州,又多于乌桓、鲜卑等异族交往。”

“吾若要平辽地,不可无有向导译官也。”

“汝二人可随我同去征乌桓。”

“……遵命!!”

阎柔、鲜于辅拱手领命。

但一面又暗想,他两人手中的兵马加起来还不到一万。

李翊该不会想用这点人,就去挑战袁氏与乌桓兵的联军吧?

“……取纸笔来。”

李翊命甄尧将笔墨取来,他亲自捏写了三道军令。

这三道军令,分别发往四处。

一处是并州马超,令他率本部马家儿郎赴渤海参战。

一处是张绣,令他率凉州铁骑赶赴渤海一同参战。

一处是汝南吕布,令他率本部军马也来渤海参战。

李翊这三道军令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召集的都是“骑兵部队”。

因为辽东苦寒,若是用步兵,光行军营旅就能死一半的人。

所以只能用骑兵。

但却又没用公孙续的那五千幽州铁骑。

只因公孙氏与鲜于辅、阎柔等人有旧仇。

李翊怕把这帮人召过来,两边会掐架,干脆就留在徐州好了。

其中,须重点说明的是吕布这一路军马。

现在,几乎是一下命令,吕布就会受召而来。

何也?

因为天下局势已经趋于明朗,或者说趋于统一。

如果只是一恍惚,政治嗅觉不敏锐的,都会以为此前的群雄割据只是一个小插曲。

汉室的政局又要恢复稳定了。

吕布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他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诸侯,只知道朝廷下诏要他去北方参战,他不敢抗旨违命。

若换作以前,吕布还能耍心眼子,可周边的诸侯眉来眼去。

可如今的他,周围是曹刘两大强权。

根本容不得他动歪心思。

既然朝廷有诏,那便去呗,吕布本就是自边地而来。

如今不过是回到边地去罢了。

三路兵马征召需要时间,李翊这期间还得做另一项工作。

那就是征得徐州方面的同意,支持他北伐乌桓。

此次北伐乌桓,事项重大,不可能不报备给徐州。

李翊在请求得到老刘的允许之外,还希望老刘批阅两项报案。

一项是开通河渠。

没错,依然是李翊最爱的修河渠。

在徐州时,他支持陈登修邗沟河道。

在淮南时,他支持袁敏修芍陂水渠。

如今到了冀州,他也想在冀、幽二州之间,修两条河渠。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