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在河北立了功,这给了刘备一个提拔他的机会。
要知道,
如今的刘备比之历史上的他,人才更多,地域更广。
其手底下的派系斗争,自然要比历史上更加激烈。
历史上的蜀汉就那么大点地盘,都要分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元从派。
何况如今,横跨大半个中国的刘备?
立身徐州至今,
刘备手底下的派系少说有十余个。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
便是以李翊、关羽、张飞、简雍为首的元从派。
这是刘备最为倚重的派系。
因为这些元从是绝对拥护刘备统治的人。
所以刘备在分地盘的时候,必须让这几个元从总领一方。
如李翊管河北、关羽管青州、张飞管徐州。
而这几个元从领袖,他们内部又要细分出许多派系来。
比如这徐州,
既有曹豹为首的丹阳派,又有陈珪为首的徐州派,还有掌握国家巨财的麋氏家族。
除这些派系外,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有:
如臧霸、昌豨为首的泰山派,陈登为首的淮南派,陈群为首的豫州派。
由于青、徐、冀三州是刘备最为核心的领土,是他的收入、征兵的主要来源。
所以刘备对于这三州的控制力最强。
牢牢掌控核心三州,其他地方自治权再大也会被打压下去。
其中,自治权最高的还是幽州与辽东。
因为这里的地盘幅员辽阔,气候寒冷。
兼之李翊力推变法,让幽州采取高度自治,实现自给自足。
所以幽州掌握实权的人太多了,
什么张绣、田豫、田畴、牵招、鲜于辅、张南、焦触等等。
毕竟既然不能牢牢控制幽州,那干脆就分权好了。
权力一被分出去,就生不起大的乱子来。
有任何事,都会直接向中央禀报。
这些派系的划分,跟忠不忠心没有关系。
它是一个政治团体组成的必然。
政治团体就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般。
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组在一起,获取更多的利益。
而刘备就是这个共同体的盟主,他既要维护手底下“加盟”人的利益,又要去拓展新的利益。
李翊既是刘备的元从派成员,又是河北派的领袖。
因为东汉是二元君主制,属下是可以向地方官称臣的。
这就导致汉末的派系划分尤为明显。
跟李翊留在河北创业的,如张辽、徐晃、张郃、高览,徐庶、甄尧等人。
除非他们待在徐州,刘备的眼皮子底下。
否则就是得指望李翊吃饭。
此次河北的平定战役,
张郃、徐晃、高览等人都认为,既然战事发生在河北,就该由他们河北人来打。
至少得让河北人来打主力。
结果此前派遣先锋将时,刘备让一个没有背景的黄忠当先锋。
让张郃、徐晃给他打辅助。
最后虽然取得了清河大捷,阵斩夏侯渊的丰功伟绩。
可这伟绩的头号功臣,后世人们谈及之时,都永远只能是想到黄忠了。
四方将军之位如今已分出去三个了。
关羽、张飞两个元从各拿一个。
手握凉州精锐兵团,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雍凉派领袖的马超分走了第三个。
仅是为了未来抚定雍凉考虑,马超分走一个四方将军之位也在情理之中。
可这最后一个四方将军之位,却要拿给一个毫无背景的老卒。
这让河北将领如何心服?
毕竟青州有一个,徐州有一个。
冀州作为天下大州,河北人认为他们理应也有一个。
更别提冀州是齐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之一了。
堂堂九州之首,一个四方将军都没有。
李翊也怕手底下那帮兄弟埋怨自己,不给河北老兄弟争取利益。
可是没办法,他虽然是河北派领袖。
但更是齐国丞相,很多时候得为大局考虑。
李翊初次尝试,言说黄忠已经是征西将军了,没必要晋升为四方将军。
这已经是他在为河北老兄弟们争取了。
“河北子弟从龙日久,未得显位。”
“今以荆楚老卒居之,岂不寒北人之心乎?”
李翊最后一次争取,盼刘备把四方将军之位留一个给河北人。
但刘备的态度却很坚决,言道:
“汉升阵斩夏侯渊,为寡人定河北之基。”
“若功高不赏,将来何以服众?”
“丞相不必再劝,孤意已决。”
“河北将领那边,就请丞相亲自前去安抚。”
言毕,目视李翊。
李翊迎上刘备的目光,默然良久,旋即顿首道:
“……大王……圣明。”
李翊默然地退出了营帐。
他并未继续向刘备争取。
他知道刘备的脾气,一旦决定好的事,谁都劝不回来。
并且李翊也不打算继续劝说,
因为他与老刘共事十年有余,岂会不知老刘心中所想?
李翊看得出来,老刘就是想砍河北人一刀。
毕竟河北不是老刘的政治核心,徐州才是。
但偏偏河北又太富了,能征善战的将领又多,手上都有独立的部曲。
老刘倒不是冲着李翊去的,但却是冲着李翊手下那帮人去的。
作为一个主公,你不玩制衡是不行的。
刘备已经把国家的二号权力交给了李翊,如果不压制一下李翊手下那帮人。
就怕李翊也会被手下人给裹挟。
就拿这四方将军之位来说,
李翊两次尝试为河北人争取,这更加坚定了刘备要压制河北人的决心。
因为他发现李翊多少有些被河北人所裹挟了。
这事儿刘备能够理解,他从不怀疑李翊的忠心。
但正因为李翊位高权重,他身上牵扯到利益的人才多。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李翊哪天不在了,他手底下那帮人谁来压制?
到时候河北人个个位高权重,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