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再解释说是族弟也不迟,毕竟族弟也确实是蔡瑁弟弟。
诸葛亮乃唤二人入内,二人一进屋子,当即哭拜道:
“督帅明镜!吾兄无罪,被曹贼所杀。”
“曹操为人心狠手辣,既杀吾兄,又欲谋害我等。”
“我等若继续留在襄阳,早晚为曹贼所害。”
“故吾二人,特来投降,欲为兄长报仇雪恨。”
“望督帅赐恩收录,我二人愿为前部,敢不效死?”
诸葛亮大喜,赞赏道:
“……善!”
“我军中正乏了解荆州的宿将,汝二人来此,正解我燃眉之急。”
“尽管放心,留在吾军中便好,吾定为汝二人报仇。”
话落,重赏蔡中、蔡和。
两人连连谢恩,垂泪顿首。
不管蔡中、蔡和是不是真心投降,这都是一项重要的军机。
诸葛亮还是将之如实报给了李翊。
李翊听罢,乃问诸葛亮道:
“蔡中、蔡和既是蔡瑁之弟,必熟悉荆州水军。”
“若委以重用,当大利于我军击破魏军。”
“不知孔明对此,作何感想?”
诸葛亮知是李翊有意试探自己,当即回道:
“丞相明鉴,亮以为蔡中、蔡和二人既是前来投降,却不带家小。”
“只恐不是真心投降,乃是曹操使来为奸细者,专欲刺探我军情报。”
在见到蔡中、蔡和的第一眼,诸葛亮就已经知道二人不是真心投降了。
倒不是说,你前来投降,就必须要带家属。
而是你蔡中、蔡和既然有功夫带五百军士过来,居然没时间把家小给一起带过来。
想让人不怀疑都难呐。
李翊满意地点了点头,乃问道:
“既然孔明识破二人的诈降计,打算如何处置?”
诸葛亮乃道:
“亮在江夏整顿军备已久,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奈何曹操忙于训练水军,固守襄阳、江陵,不肯出战。”
“若使我军强攻这两处重镇,断难克也。”
“时日一长,军士亦必生疫病。”
“则我军败绩不远矣。”
没错,虽然看似孙刘联军这边优势很大,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蔡瑁、张允的投降,使得曹操白嫖了荆州,占得了先机。
导致孙刘盟军这边相当被动。
而几场水上作战下来,把曹操给打怕了。
直接缩在江陵不肯出来了。
毕竟曹操已经输不起了,也不敢再随便浪了。
逆风的曹操,是头脑最为冷静的状态。
所以,诸葛亮定下的作战方针,就是诱曹操主动出来作战。
然后寻找战机,一举将之击溃。
这段时间,诸葛亮一直都在等待这个机会。
而蔡中、蔡和的到来,使诸葛亮明白他的机会来了。
“……依亮愚见,不妨将计就计。”
诸葛亮一摇羽扇,洋洋洒洒向李翊献上自己的作战计划。
“管教他他们两个去通报消息。”
“吾这边只管殷勤相待,就里提防。”
“至出兵之日时,先要杀他两个祭旗。”
正说之时,人报征南将军陈登至。
陈登入内,与二人叙礼毕。
当即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所谓兵不厌诈,蔡中、蔡和之降,切不可收用。”
李翊闻言,弯唇笑道:
“适才孔明亦言蔡中、蔡和二人是诈降,元龙亲至,可为吾试言之。”
陈登当即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江隔远,细作极难往来。”
“故曹操使蔡中、蔡和前来诈降,刺探我军中之事。”
“我意将计就计,正要他二人通报消息。”
“待时机一至,取二人头颅作福物,为我水军祭旗!”
眼看陈登与诸葛亮的建议是一样的,李翊忍不住放声大笑:
“……好好好!”
“元龙之言与孔明甚是相合。”
“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诸葛亮与陈登对视一眼,旋即异口同声道:
“丞相过奖了,如若丞相不反对。”
“我等便依此计行事!”
“……不,我反对。”
李翊忽然话锋一转,打断了二人的计划。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解其意。
李翊乃笑着为二人解释:
“二君之谋固善,然吾亦有庙算。”
丞相也有计?
两人同时竖起耳朵,在他们看来,对蔡中、蔡和二人将计就计已是上策。
李丞相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作何改良?
李翊眼眸蹙起,背着手,缓声说道:
“战之难者,非破曹军,乃诱曹操出寨耳。”
“若使曹操出寨,其人不善舟楫,非是淮南水军敌手。”
“况有周郎江东水军为援乎?”
“我自有计破之,然其固守江陵,退居襄阳终非长策。”
“依我之计,何妨将蔡中、蔡和纳为己用,使其为我诱敌。”
此言一出,诸葛亮、陈登两个人俱是身躯一震。
让你将计就计,不是让你真的收降二人啊。
面对两人的疑惑,李翊乃笑道:
“……若纳蔡氏兄弟,助我诱敌。”
“待其倾巢来攻,伏兵四起,可一战而擒之。”
“江南之地,岂非反掌可得乎?”
诸葛亮惊呼问道:
“丞相欲行大险耶!?”
“……非险也,此乃必胜之策。”
李翊执扇,一直地图,说道:
“曹操生性多疑,若见二蔡得信,必自将大军来战。”
“待其大军倾巢而出,使之尽殁于江河之中,虽百万不足惧也。”
“到时魏军将士皆为水中鱼鳖,江南之地,当入彀中矣!”
陈登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