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徐州,下邳。

江南之事暂定,李翊也将庐江交给了陈登。

在得到刘备的允许之下,陈登总算完成毕生心愿。

将淮南之地,合并到了一起。

为此,陈登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他极力邀请李翊在淮南多住两日,但李翊坚持辞行。

说的是河北之事离不开自己。

而且离家近一年,他的莹妹二胎已经生下来了。

据传回来的消息称,依然是个男孩儿。

如此一来,李翊便有了三个儿子,俱是公子。

离家太久,李翊这个当父亲的,总该回家去看看。

说来惭愧,也不知是不是造化弄人。

三个孩子的出生,李翊都不在身边。

甚至没有一个孩子的满月酒,是李翊吃过的。

而李翊身为家主,众人也不好私自便办了。

所以每次都是等李翊回来,再给孩子们补办。

有了这个借口,陈登只是不好再继续强留。

只亲自送别,执李翊手道:

“昨夜拙荆告诉我说,她亦有身孕矣。”

“待孩子生下,将来吃满月酒时,务请兄弟来我淮南。”

李翊连道,“一定一定。”

这才乘舟向北,奔徐州而去。

虽然李翊陪“太子”读书的任务已基本宣告完成,但回河北之前,要途径徐州。

那肯定是要去见见刘备的。

这是为人臣子的基本礼数。

待刘备听说李翊离开淮南后,当即吩咐下人,着手准备迎接李翊。

众人皆好奇,李相离开河北近一年,大王您也不曾说让他来徐州看您。

如何便知他一定会来徐州的?

刘备对此,则是骄傲地说道:

“寡人之丞相,寡人岂不知乎?”

“公等只管前去准备,李相必来徐州见寡人。”

为了向众人“炫耀”自己与李翊之间的默契,刘备故意明着下令让李翊来徐州。

教众人纷纷去准备欢迎仪式。

众人将信将疑,各自安排去了。

建安十一年十二月冬,丞相自江南凯旋。

众人才知,刘备果然深知李相为人。

说来徐州,竟真来了。

于是,齐王刘备乃亲率文武百官,出下邳城三十里相迎。

但见旌旗蔽空,甲士列阵。

许久不曾相见,刘备着赤绶王服,当先执李翊手,言道:

“丞相助寡人抚定江南,功在社稷!”

尽管身在高位已经很多年了,李翊比之初来乍到之时,性格的确疏狂了很多。

但唯独在刘备面前,一如往常的谦逊。

“……此皆大王威德所致耳。”

哈哈哈。

两人相视一笑。

此时无声胜有声,以两人的默契。

尽管许久未见,但到真正重逢之时,两人却并未有太多话要说。

随后刘备执其手登玉辂,邀请李翊与自己同乘一撵进城。

李翊固辞说道:

“臣当乘副车。”

刘备愕然道:

“昔在下邳时,吾与卿共骑一撵,同卧一车。”

“今何见外?”

李翊整冠再拜:

“昔翊与大王布衣相交,自可促膝。”

“今王业已建,礼不可废。”

言罢,以手指道旁跪拜百姓:

“臣若僭越同乘,何以训示万民尊王?”

刘备闻言默然,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

不禁回忆起来,当年自己与李翊在徐州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诚然,两人亦师亦友,君臣之间的感情从未有变过。

如今刘备已经当上了齐王,建立了王业。

而李翊也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或许在刘备心里,他仍然能拿李翊当师长、当挚友、当知己来看待。

但在李翊心里,刘备一切的身份之前,都会有一个齐王挡在前面。

如果李翊放浪形骸,真的去跨过那条红线。

最终只会引火烧身,以他性格之谨慎,是万不会去为此事的。

刘备乃独乘玉辂前行,每过街角,必回首望李翊副车。

百姓见之,莫不感叹王臣相得。

非是故人心易变,实是江山自古重彝伦啊。

车驾很快到了下邳。

甫至城门,忽闻欢声雷动,百姓夹道相迎,争睹李相风采。

但见有,白发老叟拄杖而呼:

“李公归来兮!李公归来兮!”

原来此前李翊以前在徐州辅佐刘备时,当地百姓多有受李翊恩德者。

今见李翊回来,大家都来看望这位“故人”。

除老者识得李翊外,亦有稚子捧枣栗相献。

绣阁珠帘半卷处,红妆窥视者无数。

据当事人回忆说,徐州百姓欢迎李翊回来时的情景是:

万人空巷,人们皆言:

“李公之治,民怀其德。”

“荣归之日,倾城相迎。”

“虽子产之郑,晏婴之齐,不过如是。”

面对这极致的殊荣,李翊脸上并未有一丝丝高兴。

反倒全程皱着眉头,一言不发,面色凝重。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离开徐州数年,当地的百姓还会念着自己。

一旁的刘备似看出来李翊的心思,乃上命人将车撵驱至李翊身旁。

刘备上前,执其手,说道:

“寡人之萧何,深得民心如此耶!”

李翊谦辞再三,连道此皆赖大王之威德。

然百姓献食不绝,道路为之堵塞。

刘备抚掌大笑,柔声宽慰李翊道:

“李相乃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

“不然,使天下人小觑寡人。”

“愿李相勿忧!”

李翊这才松了口气,与刘备一道入了王宫。

刘备设宴,款待李翊,为其接风洗尘。

饮宴之时,李翊顺带将自己在河北这几年的工作,向刘备这个大领导给汇报了。

刘备认真听完,一面嘉奖李翊的工作,一面又问:

“丞相知辽东之变故否?”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