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魏延就属于,
优点没有关羽那么大,而缺点又远比关羽要大。
考虑到两人在蜀汉阵营崇高的军事地位,同事们都让着他,惹不起就尽量躲着。
可这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得有,“刘备惯着,诸葛亮哄着”。
一旦这两人不在了,就很容易出事儿。
很多人都把魏延看作是关羽政治生命的延续,因为很有参考意义。
像有天晚上,魏延梦到自己头上长角。
就问占梦者赵直。
赵直骗他说,“麒麟这种神兽头上有角而不使用,所以这个梦是敌人不战自破的征兆。”
结果下来又说,“角这个字,是上刀下用,在头上用刀,是大凶之兆。”
赵直经常给人占梦,其中就包括蒋琬与何祗。
向来都是实话实说,可是却骗魏延。
这就是因为魏延性格太过暴烈,赵直不敢说实话。
通过这件事你便能看出,
职场上同事表面让着你,敷衍你,暗地里都讨厌你。
等你真正引火上身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对你伸出援手的。
都只会站在那里,看着你烧焦。
最后孔明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
两人各自上表朝廷,都说对方造反。
刘禅就问董允跟蒋琬,哪个是真的造反。
结果两个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注意,这里史书上用的是“疑延”二字。
也就是说,其实董允、蒋琬也不能石锤魏延造反。
只是在面对两大权臣的争斗中,两人鲜明地站了队而已。
就连后主刘禅都觉得这件事有古怪。
他直接让蒋琬带领禁军去成都接应,处理杨仪与魏延的争端。
却并没有着急给魏延定罪。
而蒋琬更是一个人精,他领到任务以后,直接慢慢走。
因为他知道慢一点,争端自己就解决掉了。
他便不用卷入这场争斗中去。
最后果不其然,魏延到底是没能斗过杨仪。
轻松被杨仪策反了军队,然后被马岱所杀。
如此你便能看出,魏延在军中、朝廷根本没有重量级的盟友。
出了事儿,没一个人帮你说话。
即便你再是位高权重,已经是“假节,征西将军”,军中的一二把手了。
可没了刘备、诸葛亮的庇护,也难逃职场内斗被杀的命运。
魏延也是蜀汉阵营中,唯一一个被屠灭三族的将领。
由此可见,人情世故在职场中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政治职场,更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三日后,
南皮城外,三军整装,旌旗猎猎。
刀戟如林,战马嘶鸣,震彻云霄。
刘备身披金甲,腰悬宝剑,立于高台之上。
城下将士见王驾亲临,无不振奋,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誓诛国贼!”
声震四野,山河为之动容。
刘备举酒对李翊及诸将道:
“司马懿此人,寡人略闻一二。”
“此辈诡诈多谋,然卿等皆世之虎臣,必能克敌制胜。”
“孤在此静候捷报,待凯旋之日,当与诸君痛饮庆功酒!”
言罢,亲自斟酒,赐予李翊。
李翊双手接过,慨然道:
“臣受王恩深重,此番出征,必当竭忠尽智。”
“不灭司马,誓不还师!”
随即一饮而尽,掷杯于地,铿然有声。
三军见状,士气愈振。
擂鼓震天,号角长鸣。
李翊翻身上马,扬鞭南指,大军浩荡开拔。
刘备目送良久,直至烟尘渐远,没于视野之外乃回。
……
司马懿闻说李翊大军到来之后,当即率军,到漳河处下寨应敌。
此前与李翊的初次交锋中,被他先下了一城。
现在轮到战场交锋,司马懿下定决心要找回面子。
副将郭淮谏道:
“李翊多谋,且善能用兵,魏公尚非其敌手。”
“将军不可轻敌!”
司马懿乃道:
“吾在魏郡,练兵多时。”
“今正欲试河北之众,是否勇烈。”
于是传令,来日四更造饭,平明务要队伍整齐。
人马威仪,旌旗鼓角,各按次序。
然后使人送去战书,搦李翊决战。
李翊人马至漳河下游,方下寨,便接到司马懿战书。
乃聚众将商议,谓道:
“司马懿送来战书,约我明日决战。”
“公等以为如何对敌?”
话音方落,众将齐齐请战,都表示要亲自砍下司马懿的狗头献给丞相。
只有一人,端坐于案前,面带着微笑,静静地倒着酒。
俄顷,缓声开口:
“……丞相勿忧。”
“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
“由老夫我出面,只用一席话语。”
“管教司马懿拱手而降,魏兵不战自退。”
众视之,乃司徒王朗也。
因此前反对李翊新政,得罪了河北一批支持新政的人。
最后行政得以实施,也宣告了保守派的失败。
为了处理好与同事们的关系,时年五十五岁的王朗,主动申请随军出征。
今欲大敌,他也是踊跃表现,争取给李翊留下一个好印象。
李翊笑道:
“司马懿何等样人?”
“仅靠阵前数语,安得使其退兵?”
哈哈哈。
王朗抚须一笑,“丞相若是不信,来日且看老夫如何说他。”
李翊乃从之,次日两军相迎。
列成阵势于漳河水前。
三军鼓角已罢,司徒王朗乘素车白马,峨冠博带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