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推出斩首。
复温言谓邓贤曰:
“孤杀叛将,非杀忠臣。”
“若将军不愿归降,可回成都去,整军来与孤再战。”
话落,命人将邓贤送出营帐。
又赠他一马,表示他可以走了。
邓贤犹豫一下,望一眼曹操,见他面上带笑,并无恶意。
乃策马奔腾而去。
目视着等邓贤远去的目光,曹操脸上原本的笑容顿时凝住,转而是眉宇间的一川不平。
黄须儿持弓走来,拈弓搭箭,对着前方便要射。
忽然,听得马蹄声渐近。
原本远去的邓贤,又策马回来了。
曹操急命曹彰将弓箭收好。
又亲自上前去迎,说道:
“邓将军何故去了又回?”
邓贤说道:
“某深感曹公大义,适才去时,终觉心里有愧。”
“若蒙曹公不弃,贤愿效犬马之劳!”
曹操大喜,急扶邓贤下马,拜他为征西将军。
曹操为何如此重视邓贤?
因为他是蜀中地位比较高的蜀将。
曹操此举,也是为了大结蜀人之心。
不是他重视邓贤,而是重视他的身份。
拜其为征西将军,也是为了千金买马骨。
希望之后更多的蜀将,能够不要与他为敌。
既收降邓贤,取了涪水关,接下来便是进兵雒城了。
邓贤主动提议道:
“……末将受明公大恩,未尝报效。”
“雒城守将张任、刘璝与吾是故交。”
“某愿去说这二人来降。”
话落,又取来了雒城的布防图,将之交予曹操。
曹操大喜,即命人取酒来。
“将军此行若是功成,汝当为孤取蜀第一功臣。”
“只是吾听闻张任性情刚直,恐未必肯降。”
“将军此去,未必便能说得动他。”
邓贤闻言,眉梢一扬,正色说道:
“如若不降,某便取他首级来降魏公。”
话落,邓贤仰头饮尽,酒浆混着血丝从嘴角滑落。
是夜,程昱夜观星象后急谏:
“魏公,某夜观星象,昴宿犯紫微,恐有诈降之祸。”
曹操笑指案上地图:
“……仲德多虑矣。”
“邓贤所绘城防,与细作所报分毫不差。”
“况吾杀泠苞而纵邓贤,以取其心。”
“其安能叛我?”
“此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
在有时候,曹操的自信程度往往出奇。
程昱捻断数根胡须,忧心忡忡道:
“纵是真降,以张任之性烈.……”
“邓贤不是说了么,若是张任不降,他会取他首级来见我。”
“仲德就不要多心了。”
“……唉,好罢,希望是老夫多心了。”
却说邓贤辞了曹操,一路奔回雒城。
见着张任、刘璝,备言涪水关已陷的消息。
二将皆是一惊,刘璝怒斥道:
“涪水关已失,汝竟还有脸回来?”
邓贤伏地痛哭:
“末将忍辱负重,诈降曹操,只为今日报效主公!”
张任冷笑:
“曹操奸诈多谋,岂会轻易信你?”
邓贤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递与二人:
“曹操已中计,他许我假意归顺,让我在雒城做内应。”
“我正好借此机会,引他入城,一举歼灭!”
“魏军若破,西川无虞。”
刘璝阅信,见确是曹操手笔,大喜道:
“若真能诛杀曹操,当在主公面前表汝功绩。”
张任仍疑虑重重:
“曹操诡计多端,不可轻信。”
邓贤慨然道:
“张将军若不信我,可设伏试探。”
“我今夜便修书曹操,约他三日后子时攻城,我军可于城内埋伏。”
“若曹操果真前来,则证明我所言非虚。”
“若他不来,则我甘愿受军法处置!”
刘璝拍案道:
“好!就依此计!”
当夜,邓贤亲笔作书,遣心腹送往曹营。
信中写道:
“魏公明鉴:”
“末将已得刘璝信任,然张任顽固,誓死不降。”
“今雒城守备松懈,三日后子时,末将可开西门迎王师入城。”
“若杀张任,则西川门户洞开,大事可成!”
“望公勿生疑虑,早早下手,以免迟疑生乱。”
曹操得信,召众谋士商议。
左右皆谏道:
“邓贤新降,其心难测,恐有诈也。”
曹操沉吟半晌,缓声说道:
“邓贤若诈降,何必自投罗网?”
“且雒城若破,西川再无险可守,此乃天赐良机!”
“岂可失耶!”
曹冲忽然出列,道:
“父亲,儿臣愿随军同行。”
曹操扶其额头,笑道:
“吾儿聪慧,正当历练。”
三日后,曹操亲率精兵,趁夜逼近雒城。
雒城西门的吊桥在朔风中发出不祥的吱呀声。
曹操勒马凝视洞开的城门,月光下邓贤的身影在城垛间若隐若现。
曹洪突然按住曹操马辔:
“魏公,末将似乎嗅到一股火油味!”
话音未落,城头骤然亮起千百支火把。
“诛杀国贼!!”
邓贤的吼声撕破夜空。
千斤闸轰然坠落,将曹军后队截为两段。
两侧民宅突然倒塌,露出满街铁蒺藜与陷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