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遂迁袁胤为馆陶侯,增邑二千户。

待封赏至李翊、张飞、陈登等人时,刘备笑道:

“诸卿之功,暂且记下。”

“待平定中原,再行大封。”

话落即赐三人,黄金各百镒,锦缎各千匹,御酒各十坛。

这些都是实用的物质奖励。

具体大封赏,倒不是刘备舍不得。

而是暂时还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封。

毕竟手下这帮人的军功都快溢出来了。

按照刘备的初步预想,那就是只能像汉武帝那样搞一个大司马大将军出来。

大司马大将军一职,是掌管全国军队的最高长官。

也是长平侯卫青的专属官职。

主要还是因为卫青功劳太大了,封为大将军后,已经封无可封。

使得汉武帝不得不在大将军之前再冠以大司马之名,以彰显卫青之殊荣。

所以武帝后面不惜一切地投入资源到霍去病身上去,努力培养他。

希望他能帮忙消化他舅舅的军功。

当然了,恢复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只是刘备自己的初步构想。

具体的实事步骤,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包括李翊。

因为刘备目前还不确定要不要这么做。

只能说,这就是没有宗室的弊端。

历史上的曹魏靠宗室建国,曹氏、夏侯氏曹操能够安抚下去,然后借他们之力帮忙打压外姓。

而刘备无宗室可倚,只有关张李勉强算半个宗室。

剩下一帮外姓大臣,封疆大吏,这都是刘备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妥当处置的问题。

封赏完之后,一行人众准备进城。

行至雒阳城门前,刘备不禁停留,驻足仰望。

斑驳的城墙犹存“汉”字残痕,不觉潸然泪下。

“昔日子玉许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诺,今竟成真矣。”

李翊拱手笑答,“臣岂敢忘?此诺重若千钧,日夜悬心。”

及入城门,忽见长街两侧百姓跪迎,箪食壶浆,夹道相迎。

欢呼“万岁”之声震天动地。

刘备愕然,李翊乃出声道:

“河南一路走来,大王所过之处,百姓无不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

“此非天命所归乎?”

原来,昨日李翊便曾密令,每户赐粟三斗,命其迎驾。

童叟欢呼者,另赏钱十文。

沿街商铺皆免赋三月。

并传话雒阳百姓,这些赏钱都是齐王赐给你们的。

你们要记住齐王的恩情。

这是还不完的。

在李翊的一番精心布置下,才有如此盛况。

待入了大殿,刘备于案上翻阅李翊呈上来的户籍图书。

据粗略统计,目今雒阳大约还有户口四万三千六百余众。

田亩二十万倾,但由于曹军刻意焚毁,良田只剩下不到五百倾了。

雒阳城内的坊市则大概还有百二十处。

这还多亏了乐就的及时献城投降,不然接着抵抗下去,雒阳的破坏只会更加严重。

目前这个结果,已经比预想之中要好太多了。

刘备忽有瞥见图册上的墨迹犹新,显然彻夜赶制。

刘备不禁抚册叹道:

“子玉方下坚城,今晨便有此册,真栋梁之才也。”

“臣不过是效萧何故事罢了。”

李翊一拱手,“安图籍也已备妥。”

说着又呈上一卷。

刘备展卷,原来是长安城的详细防卫,连水门暗道都标注分明。

乃惊问,“此从何来?”

“袁氏旧部门下多有在长安为吏者,因而得之。”

“善!”

刘备缓缓合上图册,眸子一凛,朗声说道:

“如今既得东都雒阳,这西京长安也该收复。”

此言一出,众将纷纷请战,表示愿意为大齐拿下关中这最后一块版图。

唯有李翊建议让刘备暂时留在雒阳。

“臣请大王坐镇雒阳。”

李翊郑重拱手,“一则安抚中原民心,二则齐军接连恶战,将士疲敝,宜当休整。”

刘备一捋胡须,沉吟道:

“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如今曹魏兵败,走关中入汉中,正当一股而下。”

“何懈怠为?”

李翊却道,“不然。”

“雒阳乃汉朝旧都,今王上以宗亲之身重克此地,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正当留在此地,收取人望。”

“至于长安,可交由并州马超攻之。”

“马孟起乃伏波将军之后,羌人尊其为‘神威天将军’,若使其自北南下。”

“定能够击溃韩遂与曹魏的残军。”

刘备大喜,即命马超出兵长安,收复最后一块长安之地。

不过在写给马超的诏书中,刘备斟酌再三,并未以下诏书的方式。

而是改为手书作信,叙旧打感情牌。

毕竟马超也很少受到王化。

书信很快传回并州,马超得刘备书览之,其书略曰——

“备致书孟起将军麾下:”

“备每览史册,未尝不掩卷太息,思伏波将军之雄烈。”

“及闻将军威震羌胡,神武天授,实乃马氏之麟凤也。”

“昔在河北,尝欲与将军把臂言欢,竟缘悭一面,至今为憾。”

“今遣士元、子山等往佐将军,皆国士之英。”

“近闻将军镇并州,羌胡归心,耕战有方,甚慰甚慰!”

“夫大丈夫处世,当建不世之功。”

“今长安故都近在咫尺,曹氏势衰,此天赐良机也。”

“将军若率羌汉之众,南下除残去秽,则功业当超越先贤,名垂竹帛。”

“汉室兴复之日,必以将军为元勋。”

“他日功成,岂让伏波专美于前乎?”

马超得刘备书大喜,击案大笑:

“刘玄德真吾主也!”

即召庞统、步骘入帐议事。

二人都赞成即刻进兵。

马超再无顾虑,即遣庞德率轻骑五千为先锋。

马岱领步卒八千为中护军,自统步骑七千正式出发。

步骘又补充道:

“河东道平坦,宜速进。”

翌日黎明,校场点兵。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