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自曹操称魏公以后,荀彧便与曹操关系变得非常差了。

荀彧不愿再为曹操效力,曹操也不愿放荀彧离去,襄助刘备。

最后,荀彧忧疾十数日,终病亡。

如今众官乃荀彧的例子来谏崔琰,只是在提醒他莫要步荀彧的后尘。

崔琰闻言大怒,叱道:

“时乎,时乎!”

“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曹操闻言亦大怒,说道:

“此人正欲效法荀文若!”

于是,命人将崔琰打入大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立场问题,没有半点退让的可能。

曹操必须表现的非常强硬,才能证明他就是受天子诏封王的。

但凡退让一步,都会显得他理亏。

建安十七年九月,曹魏仍旧焉用汉朝旧年号。

群臣一同奏表,颂魏公曹操之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因刘协不在蜀地,乃直接对曹操的“矫诏”拜之请命。

随后即令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

曹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

用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成都盖魏王宫。

随后议立世子。

曹操正妻丁夫人无出。

妾刘氏生长子曹昂,后过继于丁夫人。

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丁夫人怒休曹操,二人遂不来往。

后有妻卞氏所生四子。

长子曹丕,次子曹彰。

三子曹植,四子曹熊。

四子皆有雄才,于是曹操乃立卞氏为魏王后。

三子曹植,极聪明,举笔成章,最有乃父之风。

曹操欲立之为后嗣。

曹丕唯恐不能继位,乃问计于司马懿。

司马懿授予密计,曹丕从之。

或有一日,曹操去巴郡招抚诸夷王。

诸子前去送行,曹植挥笔成章,大肆称颂曹操之功德。

唯有曹丕拜辞父亲时,只是泪流满面。

左右见之,无不伤感。

于是,曹操乃疑曹植乖巧,心不如曹丕之诚。

于是踌躇不定,问计于司马朗。

曹操虽然不喜欢司马懿,但对其大哥司马朗倒是宠信有加。

司马朗心知弟弟已经押注在了曹丕身上,乃谏言道:

“公不见袁本初、刘景升之事乎?”

曹操闻言大笑,遂正式立曹丕为魏世子。

至十月时,曹操已从巴郡回返。

通过一番游说,或利诱、或威逼。

终于将当地的少数民族收服,成功拉到了各郡巴王、夷王、氐王的支持。

魏王之位,算是勉强在蜀地坐稳了。

曹操当即立下政治口号。

比起历史上刘备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曹操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刘备称帝的合法性,并强调自身汉室代理人的身份。

于是喊出的口号是:

“汉无二主,伪帝非君。”

“天命在蜀,讨逆即中兴。”

曹魏集团坚称刘备是伪帝,遥奉刘协是正统。

然后为拉拢益州士人之心,曹操再次提出“蜀人治蜀”的口号。

以便为自己称王的基业稳固,继续层层加码。

在基业基本上稳住之后,曹操再次召开大会,商议如何“讨贼”。

“蜀地虽是天府之土,然刘备坐拥中国,又得荆州之富。”

“以益州疲敝之地抗之,早晚败亡。”

“未知公等有何建议,可以抗齐?”

曹操刻意强调刘备的政权是齐,而不是汉。

因为不论是他的魏公,亦或者刘备的齐王,都是在刘协手下封的。

称刘备政权为齐,也是进一步表示他们仍然尊奉刘协为正统。

司马懿当即站出来,发表意见:

“江东孙权,此前发兵偷袭荆州,袭取丹阳。”

“早已与齐人结下生死大仇。”

“刘备必不能容,孙权畏之。”

“两国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说孙权,邀约称王。”

“然后使其兴兵取荆州,与我蜀地共分荆楚。”

“如此刘备两线作战,必不能急图我蜀魏之地。”

荆州是南方重地,是吴人心心念念的地盘。

是周瑜、吕蒙两任大都督穷极一生,都未能得到的地盘。

而对于蜀魏而言,其又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只有拿下荆州,才能将南方之地连成一块。

实现以南抗北,才有逆风翻盘的可能。

刘备虽然强大,但毕竟是一个新生的政权。

先有中原大战之疲敝,后又有汉中之战的败绩。

短时间内,肯定没法发动大规模战役。

这段时间,就是加强魏吴联系的宝贵时间。

司马懿这个建议非常中肯。

曹操大喜,即修书令傅巽为使,星夜投江东来见孙权。

孙权知傅巽到,遂与谋士商议。

顾雍进言道:

“魏与吴本无仇隙。”

“前因袭取荆州,致使齐吴两家连年征战不息,生灵遭其涂炭。”

“今魏使来,必有联合之意,可以礼接之。”

孙权依其言,令众谋士接傅巽入城相见。

礼毕,孙权以上宾之礼相待。

傅巽呈上曹操之书,其书略曰:

“君览此书,当知天下之势已危若累卵。”

“昔诸葛孔明据荆州,傲睨江东。”

“吴侯遣吕子明白衣渡江,趁其不备,袭取荆土。”

“故齐人恨入骨髓,江东都督吕蒙亦丧于此。”

“此仇已结,不可解矣!”

“今刘备僭号洛阳,自谓‘三兴汉室’。”

“然实乃欺世盗名,挟伪帝而令诸侯耳。”

“孤受天子密诏,誓讨此贼。”

“汉无二主,伪帝非君。”

“吴侯雄略,坐断东南。”

“今既全有江东之地,何不效桓、文故事,进爵吴王,以正名号?”

“若吴侯不弃,孤愿与君结秦晋之好,共分齐土。”

“魏据中原,吴抚江表,鼎足而治,岂不美哉?”

“犹豫不决,坐待刘备坐大。”

“则彼必报荆州之仇,江东恐非君所有矣!”

“书不尽言,惟君察之。”

堂内一片寂静。

孙权看完帛书,却不急于回答。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