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每人一天大概能生产出两百到三百张不等,当然,这是在保证纸张质量的情况下。”

“据小人统计,若诸事顺遂,工坊一年大概能生产三百万张纸以上。”

三百万张?

袁瑛一行人,听到这个数目后,无不感到震惊。

虽然在进入纸坊的一瞬,已经猜到了这工坊的生产力是跨时代的。

可其产量,仍然远超众女的详细想象。

“照此规模纸坊,另设需资费几何?”李翊又问。

这……

坊主赶忙命人取来账簿,然后快速算账。

“禀相爷,再建一所此等规模的工坊。”

“需沤池、蒸灶、抄纸间、焙墙,光建设费用就至少需要五十万钱。”

“这还不算竹帘、陶瓮、石臼等工具费用。”

“若再算上原料成本,还有人工成本。”

“至少需要一百四十万钱。”

嗯。

听完坊主的报账,李翊点了点头。

成本还算是在他预料范围之内。

“莹儿,回去你们几个姐妹商议一下,从府库里拨一千万钱出来。”

“夫君,你、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袁莹张大嘴巴,有些惊讶地问道。

“自然是开设纸坊。”

李翊一指案上的纸张,解释说道。

“夫君打算把钱都投到这里面去?”

饶是袁莹是小富婆,但对李翊这个大胆的决定依然感到非常吃惊。

按照《汉律》,丞相的俸禄也就是七、八万钱。

换成现代的购买力,年薪也就一百万。

当然了,李翊打的是双工,兼领了大司马大将军一职。

俸禄也是有十几万钱的。

不过,我们都清楚。

对于官员来说,俸禄听听就行了。

只要想,一个基层小官,一年捞个十几万钱也不是什么难事。

此外,现在的五铢钱是比十几年、甚至几年前是要更值钱的。

因为之前世道混乱,物价飞涨。

五铢钱也跟着在贬值,导致购买力下降,钱不值钱。

现在国家政权趋于稳定,李翊也严格控制物价,暂时稳住了货币系统。

所以一千万钱这个数目,其实是非常高的。

“行了,此事我已决定好了。”

“你只需要说一千万,拿不拿出的来就行了。”

李翊态度坚决,似是铁了心要重点开设纸坊。

他之所以跟袁莹商量这几件事,还是因为他的老婆们都很有钱。

个个都是小富婆。

袁莹四世三公,他老爹当年是“淮南王”,门生故吏遍天下,家底厚的很。

吕玲绮老爹是“辽东王”,辽东再穷,那也是穷底层人民,跟辽东王有什么关系?

至于甄宓、麋贞就更不用说了。

一个出身徐州首富,一个出身河北首富。

哪个不比李翊有钱?

当然了,李翊用她们的钱完成投资,放权垄断精盐、毳货、毛皮等贸易。

其所带来的巨额利润,也算是夫妻共同财产,不分你我。

可饶是如此,民间依然有不少人吐槽李翊吃“软饭”。

而面对这个说法,李翊闻之,往往也只会付之一笑。

因为底层人民永远都是“皇帝种地金锄头”思维。

他们没有站在过顶点,

根本不知道在顶峰上,钱是最不需要忧虑的问题。

“如果夫君要用,自然是有的。”

“只是数目不小,妾身也需要先和麋姊姊、宓姊姊她们商议。”

“三日内,一定给夫君凑齐。”

“善!有劳贤妻。”

李翊谢过,他打算在京兆地区开设十间纸坊。

要想全面推广纸张,需要时间积累与技术积累。

但在那之前,李翊必须提前发力,也便把纸张生产的主要源头控制在自己手中。

“夫君是打算将这改良纸张的技术公布么?”

袁莹忽然醒悟,才发现李翊似乎没有要隐瞒改良纸张技术的打算。

“正是,这改良后的造纸术,虽是孤耗费数个日夜研究出来的。”

“可孤仍然打算,将之无偿公布于世。”

“只有这样,纸张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也只有这样,孤才能去做一件我一直想做,却不太敢做的事。”

“这世上竟还有夫君你不敢做的事?”

袁莹掩唇,咯咯笑道。

“……呵呵,是啊。”

“有些事不是人力可为,可孤偏要为之。”

李翊捋着颔下胡须,轻声笑道。

纸张不同于精盐。

盐在古代毕竟是战略资源,有着超然的经济地位。

所以李翊一直严格保密,封锁精盐技术,不让它外流。

但其他发明,诸如马蹄铁、高桥马鞍、李相连弩等军用武器,以及曲辕犁等民用工具。

这些技术都是没办法封锁的。

因为它是对外使用的,很容易被仿造出来。

按理说,纸张与精盐一样,作为幕后生产,完全也可以选择封锁技术。

从而以此来牟取巨额利润。

但李翊并没有这样做。

他不仅不会封锁纸张技术,还会鼓励人们都去生产纸张,都去使用纸张。

即便魏国、吴国学了去,也无所谓。

甚是李翊巴不得他们早点学去,然后早点在民间推广。

省的将来,他还要重新打造民间基础。

因为纸张推广到一点程度,在民间形成不小的影响力之后。

肯定是会有“一部分群体”站出来阻挠,捣乱的。

这也是为什么李翊要拖到现在才改良造纸术的原因。

因为从前的他,并没有做好与“他们”全面开战的准备。

如今自己位极人臣,大权在握,民望、声望都来到了巅峰。

这使得李翊已经具备,真正挑战他们的实力了!

“……怎么?看莹儿的样子,似乎不太满意为夫的决定?”

“……em,这改良后的纸张,能否畅销尚未经过市场检验,夫君便斥巨资开设纸坊。”

“然后造纸技术也不保密,我们家的纸坊便又失去一大优势了。”

“只怕让麋姊姊知道,难免要多说两句。”

麋贞毕竟是纯商贾出身,精打细算是她的职业病。

做亏本买卖对她而言,是非常难受的。

李翊却不以为然,要论商业,那才是他的老本行。

“我汉朝原先用的简牍,一枚木简大约五钱左右,可写二三十字不等。”

“而改良过的纸张,一张可写三四百字,定价为二十钱。”

“这是原来简牍成本的两成左右,孤相信它在市场上一定能够畅销的。”

“好罢,那就信你咯~”

袁莹撅了噘嘴,“只是这纸张若当真畅销,只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跟我们家抢生意。”

“毕竟我们的‘大善人’,可是打算无偿分享这项改良技术呢。”

哈哈哈……

李翊听出袁莹语气中的调侃之意,不禁大笑。

看来这妮子跟自己生活久了,居然还有了知识产权的概念。

“莹儿,你须记住。”

“真正高明的生意人,并不能只想着自己挣钱,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让他们也有钱赚,这样你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袁莹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

“莹儿不明白,一点儿也不明白。”

“不明白也没关系,你只需知道,这一千万钱投进去不会打水漂就行了。”

“何况纸坊所带来的利润是小,我要用它去改良我们的国家才是重中之重。”

“靠一张白纸,便能改变我们国家的体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