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计的这套“內阁群相制”,本质上是双轨並行体系。
內阁负责实际的行政决策,而传统朝官仍保留名义职权。
形成“內阁理实,朝官守虚”的格局。
到这里,也不难看出李翊搞得並非是歷史上明朝的內阁制度。
明朝的內阁也好,清朝的军机处也好,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两者的產生,其实都源於君主权力不断扩大,然后和相权爭权的博弈过程。
从汉代开始,皇帝就在不断加强自身权力。
比如用三公来取代丞相,分化他的权力。
刘备恢復丞相位,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李翊,勉励他多年的劳苦功高。
但將来李翊死后,刘备不认为后来者还有机会当丞相。
至少丞相的权力会被大削的。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的君主很难像他一样,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
刘备知道这一点,李翊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李翊必须趁著自己还在,趁著自己的威望正高,趁著刘备这个君主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信任——
把內阁搞出来。
李翊不反对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反对加强皇权。
因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国家的运转太依赖於君主个人的贤明程度了。
遇上个明君还好,可要遇上个昏君、暴君、甚至是爱折腾的君主。
什么事都只是他脑袋一热,直接就拍板决定了。
那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终究是皇朝子孙。
因为国家大事,全都繫於了君主的一句话。
如司马衷之辈,能喊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来。
要是文武百官、底层百姓摊上这样的君主,该怎么办?
所以李翊必须趁著自己身体还好,设置內阁。
他清楚,除了自己,再没有人有机会搞出內阁了。
李翊的內阁制度確实是偏西化的,但又不完全西式化。
英式的內阁是议会至上,完全架空了皇帝。
而明朝內阁则是皇帝至上,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李翊的內阁自然不是奔著加强皇权去的,那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但他也不会完全搞出一个英式內阁出来。
首先时代基础就不匹配。
何况,
在他这个年代,要想完全架空皇权,威望能力高如李翊也是做不到的。
他只能综合一下。
削弱皇权的同时,加强相权。
使皇权与相权达成一个均势,谁也干不掉谁。
如此一来,君主的能力不足可以由內阁弥补。
而內阁又具备被君主反制的缺陷,保障了皇室的特权。
为了维持住两边的平衡,李翊为此已经筹备了不知多少个日夜了。
当然了,你说李翊的做法对刘备公不公平?
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毕竟现在是“家天下”的年代,施行的是“宫有制”制度。
说难听点,整个天下的权力,都是皇帝的私人財富。
而李翊现在的做法,就是让皇帝本人分出一部分財富出来,以便賑济天下子民。
但李翊並不觉得自己做法是错的。
他不单单是忠於皇帝本人,更是忠於整个汉朝。
他的目光必须得放得更加长远。
君主集权的加强,只会进一步压制社会的活性。
李翊再也不会找到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因为君权的扩大並压制相权,这是歷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架空皇帝是对刘备的背叛,而李翊也不具备完全架空皇权的能力。
接下来,他用由深入浅、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刘备介绍了。
皇帝应该如何反制內阁。
那就是皇帝本人掌握最重要的、最终裁决的仲裁权。
若朝官质疑內阁决策,可上奏皇帝。
但皇帝只能选择支持或否决,不能够进行修改。
这是为了避免皇权直接干预行政。
若皇帝具备修改的能力,那內阁就跟歷史上的內阁没区別了。
其次,皇帝保留对首相、监相的任免权。
首相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皇帝保留了限制首相的特权。
而为什么还有一个监相呢?
因为监相主要负责的是统领御史台,监察百官腐败、以及最重要的弹劾內阁成员的能力。
保留皇帝对这二人的任命权,便使得皇帝极大加强了对內阁的掌控。
但同时,李翊又在条律章程中补充了一点,那就是皇帝无权直接撤换其他八相。
其他八相的裁换,只能由首相提出。
当然,李翊只是大致的跟刘备描绘了一下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平衡。
然后又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內阁工相提议修建漕运,需要先报首相批准。
假如这时候传统的朝官,时任九卿的將作大匠站出来反对,声称这是劳民伤財的行为。
那么这时候由內阁裁定。
如果裁定结果通过执行,那么工相便可强制推行。
这时候將作大匠仍然拒绝执行的话,那么便由监相出面弹劾。
声称其“抗命”,然后冻结其所有职权。
这时候,便由皇帝本人负责仲裁。
如果皇帝支持內阁,那么將作大匠將被免职,换人执行。
如果皇帝支持这名朝官,那么该项工程则被搁置。
通过这个例子,李翊大致向刘备描绘了內阁制度实施后,它与皇帝之间分別扮演著怎样的角色。
“陛下!”
李翊站起身来,郑重地向刘备躬身一拜。
“夫治国者,非一人之智可周万物,非独夫之力能安兆民。”
“陛下圣明烛照,然日理万机,犹恐百密一疏。”
“今设內阁,非为分陛下之权,实为广纳群智。”
“以便使庙堂之策,必经眾议研磨,如砥矢礪刃,而后可行。”
“內阁诸相,其议必稟圣裁。”
“陛下握乾纲独断之权,可一言废之。”
“犹持太阿之剑,未尝授柄於他人啊!”
“且子孙嗣位,承此良制,譬如乘舟得楫,御马有轡,反可免权臣欺幼主之祸。”
“內阁与皇权,乃车之双轮。”
“陛下垂拱而治,內阁竭力以谋。”
“则政令必精,民受其惠啊!”
李翊言辞激烈,极力向刘备表明他的內阁制度,並没有架空皇权。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確確实实是暗藏了削弱皇权的冷箭。
但並不至於取而代之。
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权臣的出现。
须知,汉朝歷史上出了多少个幼帝被权臣欺凌的案例?
內阁设立之后,最大的权臣就是首相。
首相的权力虽然极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並且,还有一条规定李翊並没有跟刘备说。
因为这条规定,同样影响颇大。
李翊不想一股脑地全倒给刘备,怕他一时间接受不了。
刘备以手抚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而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陛下请察之,若得以推行內阁制度。”
“倘使桀紂之君临朝,內阁可缓衝其暴。”
“遇尧舜之主在位,內阁能光大其德。”
“此乃上安宗庙,下济苍生之良法也。”
“伏惟陛下察纳雅言,试行此制。”
“则汉室之基,当如南山之固。”
“圣君之名,必耀千秋之史。”
刘备眼眸微动,李翊最后提出的观点確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好处。
至少对汉朝江山,汉朝百姓而言,是莫大的好处。
“丞相啊丞相,你可真是一位天生的政治怪物。”
“……呵呵,那微臣姑且当做这是陛下对臣的勉励。”
“內阁之事先置一边,朕这里倒也有一样东西想请丞相一观。”
“什么东西?”
李翊睁大眼睛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