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不相欺,朕颁布此诏之前,尚未想过有县必有学之诏能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
“看来子玉与你的内阁还有朝中大臣们协调不错,办事如此爽快利落。”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翊放下酒樽,正色道:
“陛下圣明。”
“臣近日翻阅各地奏报,寒门学子入学人数较往年增长三成有余。”
“虽不及预期,但也初见成效。”
“假以时日,必能为国培育更多贤才。”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却渐渐深沉。
“私塾之事进展顺利,然则……”
“呵呵,子玉今日微服出访时,朕在街上听到一句童谣。”
“唱的是——”
“举茂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联想崔和案件,朕便尝尝思考国家选官之弊漏。”
“子玉,你可曾想过察举制之弊?”
暖阁内一时寂静,只闻铜漏滴水之声。
李翊知道,这才是今夜私宴的真正议题。
他略一沉思,便道:
“陛下所虑极是。”
“察举制行世四百余年,积弊已深。”
“地方豪强把持选举,寒门俊杰难有出头之日。”
“正是此理。”
刘备轻叹一声,“当年朕拜卢植先生为师,所求者,不过入仕耳。”
“倘若无此师徒名分,纵然朕当时有功于国家,恐也难谋得一官半职。”
“正因如此,朕深察察举之弊也。”
说着,又看向李翊。
“子玉既有此言,想必已有对策?”
李翊从容道:
“陛下不好轻易更易祖宗之法,但却可改革旧法。”
“此前阳嘉新制之时,不就改革了举孝廉之法么?”
“阳嘉新制,对每年的孝廉、茂才加以考核。”
“然崔和旧事已证明,此辈仍有可能蒙蔽上听。”
“愚以为,可将每年的考核加以规范。”
善!
刘备对这个提议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而且要改的阻力也不大,毕竟这本就是汉朝旧制。
刘备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使得每年中央的考核更加严格规范罢了。
“此时便交由内阁办理,待拟好具体章程之后,交由朕定夺。”
“喏。”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
“陛下所虑极是。”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
“哦?”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
刘备沉吟道: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
这显然不可能。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
“……非也。”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
“考试?”
刘备目光一凝。
“正是。”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
据后世统计,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
富豪子弟占了6%。
平民百姓占15.7%。
穷苦平民占8.7%。
也就是说,父、祖上无任何官位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大概占了24.4%左右。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个比例看起来虽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是创举了。
在察举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当官机会
因为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有个好爹,一切都好。
没个好爹,再努力都没有用。
然后就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
这也不用考试,纯看军功。
那就是要你把脑袋别腰上,战场杀敌,回来当官。
军功授爵制,也算是创先河的,给了底层人民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
但这时候世卿世禄制依然存在。
意思就是,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
但国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这种制度是在告诉你,当官儿就得拿命来赌。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出头依然很困难。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出现是极具历史进步意义的。
虽然它依然很拼爹。
但平民想要出头,至少不用再把脑袋别腰上了。
虽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
但不可否认的是,察举制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驻足停留。
到了刘备这一朝,察举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了。
齐汉王朝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公平的选官制度,来为帝国服务。
而选官制度中,放眼整个古代——
科举制就是封建时期所能做到,相对最公正、最进步的制度了。
你当然可以说科举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制度了。
从改良造纸术、改良印刷术,到大量铺设私塾。
李翊无不是在为科举制度做准备。
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质上是在损害世袭贵族的利益。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就一直很不顺利。
李世民能够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是因为他是天可汗,底下没人敢跟他作对。
靠着君主个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举制。
饶是如此,科举制真正完善,且被社会接受得等到黄巢的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