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黄巢的事迹,给世家大族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

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

需要费至少三百年时间,外加一个黄巢。

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

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

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当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

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

为此,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

听完李翊的分析,刘备思索片刻,缓缓点头:

“爱卿此法,倒是巧妙。”

“只是……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岂不怨恨?”

李翊笑道:

“陛下多虑了。”

“增设名额,世家必喜。”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

还是利用人性弱点。

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

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

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

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

虽说要考试,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这是妥妥的阳谋。

“设考试,寒门亦可进。”

“世家子弟虽多,但朝廷只取最优者。”

“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而非怨恨朝廷。”

“况且,名额既增,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不会激烈反对。“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

“正是。”

李翊颔首,正色说道:

“若骤然废除察举,必遭世家反扑。”

“但若先增名额,再以考试筛选。”

“久而久之,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削减举荐之权,最终使考试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相较于本时代,步子迈得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按照正常发展路线,察举制过后,应当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错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顶峰。

完全看门第,看家庭背景,然后把人分成九等。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当官。

家庭条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辈子受苦的命。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正是如此。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有进步意义。

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地方的豪门权贵已经把持了察举,弊端百出。

被察举的人,因察举人才能当官。

所以他不会感激朝廷,而是感激举主。

这也是东汉二元君主制产生的原因,属下可以对地方官吏称臣。

但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对除皇帝以外的人称臣真的好吗?

所以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其初衷就是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官员的人事权。

这是有利于打击地方豪族,加强中央集权的。

为了收回地方权力,不得已为之。

这是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但也仅限于此。

当曹魏真的把人事权收回到中央以后,再想改已经回不了头了。

其弊端开始大量出现,

比如全国的人才都集中到大中正所在的中央。

这就导致地方无才,行政效率降低。

无人治理地方,地方垮台,中央难以独存。

再比如,官员的升黜均操之于中正手中。

则官员便无心于公务,一味地竞相奔走,袭取社会名誉。

不再关心本职工作,其上司对此却无可奈何。

所以,为了尽快收回地方权力,可以采取九品中正制。

但以汉末四百年积攒的弊端,一旦施行了,后面就得承担其所带来的后果。

所以,李翊决定跨过这一步。

直接挑战更加艰难的科举制度。

“善!”

刘备抚掌大笑,“如此一来,既不激怒世家,又能逐步削弱其垄断,真乃妙策也。”

李翊举杯敬道:

“陛下圣明,此事若成,不出十年,天下英才尽归朝廷所用。”

微微一顿,又补充一句,“也尽入陛下彀中。”

刘备欣然饮尽杯中酒,目光望向殿外渐亮的天色,慨然道:

“好!好一个温水煮蛙……子玉,此事便由你全权操办!”

李翊深深一拜: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待聊完刘备的心事后,李翊又开始聊自己的心事。

他取出今日刘备给他买的锦缎,说道:

“如今京畿之地,售卖蜀锦,我们不可不引起重视。”

刘备收敛笑意,目光渐沉。

“司马懿此人,朕素知其能。”

“当年在河内时,他便精于治政。”

“如今竟被曹操派去专管蜀锦,可见其志不小。”

“正是。”

李翊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

“蜀锦本为益州特产,其质地远胜他州。”

“如今被司马懿以‘官营’之法统制,不仅产量大增,更以低价倾销各地。”

“今日洛阳街市所见,蜀锦已占七成,而幽州毳货不过二三。”

“长此以往,幽州商路必受重创。”

李翊担心的并不是蜀锦有多么畅销,让魏国变得多么多么强大。

那倒不至于。

魏国说到底只是一州。

就算换成是历史上的诸葛亮来,即便使出浑身解数,那也不可能发育得赢一统中原的大汉呐。

李翊真正担心的是,这玩意儿会抢占幽州毳货的市场。

要知道,李翊之所以能够让幽州实现自给自足。

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当地的毛皮生意。

但毛皮相较于锦缎是上不得多少台面的。

为此,李翊只能选择营销。

通过自己的名人效应来带动品牌效应。

不仅自己带头穿,还让幽州大小官员穿。

有了这些措施,才使得幽毳有那么点像“高端货”了。

但这高端货毕竟是营销出来的。

论成本、论工艺都是远比不上蜀锦的。

所以蜀锦要是真的倾销进来,很容易让北方的达官贵人改穿蜀锦,而放弃幽毳。

这对于幽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李翊是绝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搭建的贸易体系,被一匹蜀锦摧毁。

所以在街市上一见着蜀锦,便立马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刘备沉吟片刻,忽而笑道:

“子玉,朕记得你在幽州时,可是带头穿毳衣,甚至下令官员皆以毳货为礼服。”

“这才让幽州毛皮行销天下。”

“怎么,如今怕卖不过司马懿了?”

李翊自嘲一笑:

“陛下说笑了,幽毳虽暖,但终究是毛皮之物。”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