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安敢如此欺我!”
曹操听得“偽魏”二字,心尖儿仿佛被针扎了一下。
因为这戳中了他的痛处。
於是下令將大营后撤,不让军士们听到汉军的歌谣声。
然则魏军大营已经人心惶惶,人心思归。
曹操心中亦生退兵之意,又恐被汉军耻笑,进退未决。
两边又相拒了月余,战了数场,互有胜负。
直至来年正月,春雨连绵,水港皆满。
军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异常。
曹操对此愁闷不已,忽有人报,汉军遣使送书至。
曹操展开看时,但见字跡清峻如松,其书略曰:
“汉征南將军陈登致书魏王——
“登与明公,各守疆界。”
“明公不思报国安民,反兴无名之师,使生灵涂炭,岂仁者所为?”
“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若执迷不悟,恐赤壁旧事重演。”
“惟明公三思。”
书背后又批两行云:
“足下不死,登不得安。”
帐中诸將屏息,面对这样一番挑衅的言语,大家都以为曹操会抓狂。
不想曹操看罢,竟仰天大笑,声震梁尘:
“陈元龙诚不欺我也!”
於是正式下令撤军。
原来,陈登这封书信,虽看似咒骂。
实则给足了曹操面子。
让他有台阶下,可以正常班师退军。
因为双方相持一月多,感觉都有点吃力,不太想打下去了。
陈登是防守方,只能硬顶,没办法退军。
曹操作为进攻方,却也进退两难。
本来这次作战是为巩固魏王在川蜀的统治,积累政治资本。
故曹操不想就这样无功而返,何况退兵也很敏感。
一旦有点失误让对方抓住机会追击,退兵就变成了溃败。
为打破这一僵局,陈登才给曹操写了这封信。
算是正告性质的外交辞令,稍微带点威嚇。
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自然不吃这一套。
但那句,“足下不死,登不得安”变相给其台阶下,这对双方都好。
黎明时分,雨势稍歇。
陈登独立枝江水寨箭楼,望著北岸陆续拔营的曹军。
徐盛按剑不解:
“將军既下战书,为何又放虎归山?”
陈登羽並未马上作答,只是淡淡看向江岸上漂浮的断桨。
“我军战船损毁三成,箭矢仅余半月之数。”
“再打下去,我军也难以久持了。”
话落,转头看向徐盛:
“朝廷不予更多支援。”
“而两虎相爭,必有一伤。”
“今各退一步,来日方长。”
陈登也想保存淮南军实力,不想再跟曹操继续耗下去了。
这才主动让步,劝两家一起罢兵。
三日后,陈登回到襄阳,安抚本地军民。
然后正式开拔,回返寿春去也。
荆州战事,暂告一段落。
……
洛阳宫中,香菸裊裊。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皆肃然而立。
“诸卿,”刘备轻抚长须,声音沉缓。
“近日荆南失控,蛮夷作乱,虽因魏贼煽动。”
“然亦因上庸三郡为魏所据,使其出兵便利。”
“朕欲收復此三郡,不知眾卿以为如何?”
上庸三郡位於汉中的东南方向,据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因为它可以堵住汉中方向出来的兵马。
歷史上刘备是直接让刘封总督此东三郡,足见其重要性。
刘曄出列,拱手道:
“陛下明鑑。”
上庸之地,西接汉中,东连襄阳,实乃咽喉要衝。”
“昔曹操得此三郡,如虎添翼,今若不取,终为后患。”
之前刘备打输了汉中之战,使得曹操名义上据有了东三郡。
因为东三郡主要掌握在申耽、申仪这两兄弟手中。
他们是本地豪族,號称是,“聚眾数千家。”
实力相当强劲,又占据重要的战略要衝。
故同时跟张鲁、刘表、刘备、曹操有来往。
再参考歷史上占据上庸的孟达,他作为魏將,被曹丕宠著的同时。
居然还能同时被诸葛亮、孙权拉拢。
游离於魏蜀吴三国之间。
也足以证明上庸地理位置重要。
刘备早就想收復这里了。
只不过此前汉中之战的战败,让他短时间內不好主动提。
如今合肥与枝江相继打了场大胜仗,刘备认为是时候谈东三郡的问题了。
“曄公所言极是。”
庞统出列,出言附和:
“然上庸三郡现为申耽、申仪兄弟所据。”
“此二人乃当地豪强,虽表面臣服,实则首鼠两端之辈也。”
“今曹操新败於枝江,士气低迷,正是招抚申氏之良机。”
申氏兄弟更偏向一种半独立的势力。
明面上是向朝廷臣服的,但又在汉魏两国之间摇摆不定。
现在趁著曹操弱势,確实是一个加强对东三郡控制的良机。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微微頷首:
“士元之言甚善。”
“然申氏兄弟久据上庸,恐非言辞可动。”
“纵使其表面归顺,若无我军实控,终难安心。”
李翊踏步出列,諫言道:
“陛下,臣以为当遣一军进驻上庸,名为协防,实则掌控。”
“申氏兄弟若识时务,自当俯首。”
“若怀二心,亦可雷霆击之。”
“总之,至少不可使其像此役这般,隨意借道给曹魏。”
刘备连连頷首,“子玉之言,甚合朕意。”
“不知眾卿家以为,当遣何人掛帅?”
殿中一时沉寂。
要知道,刘备手上最不缺的就是良將。
但是,李关张赵等功勋元老,皆已经功成名就。
不到万不得已,这帮开国老將是不会轻易掛帅的。
像李翊,在先后打完河南之战与关中之战后,基本上没再上过战场了。
位极人臣的,再立下军功,刘备也赏不了了。
所以李翊这帮老臣,基本都是在后面看戏,处理国家大事。
且刘备也確实更加倾向於,培养一些年轻人。
李翊再度拱手:
“陛下,臣举荐张郃將军。”
“张將军久经战阵,威名远播,足可镇住申氏兄弟。”
“更可选拔年轻將领隨军歷练,以张將军为帅,实则培养后进。”
此言一出,眾臣议论纷纷。
张郃乃河北宿將,是李翊带出来的人。
李翊虽不在掺和军事,却又大肆举荐自己的门生。
前脚举荐张辽,后脚又举荐张郃。
这不等与其还是在为自己牟取私利吗?
但刘备对此却满不在乎,
在他看来,何者为公,何者为私?
於国有正,便是公。
於国有害,便是私。
张辽是李翊门生故吏不假,但人確实是在逍遥津立下了不世战功。
如今李翊举荐的张郃,也是刘备非常欣赏的人物。
出兵上庸的军事行动,其实更加偏向於武力威慑。
所以更加需要老成持重的將领出马,张郃显然是非常合適的。
而且正如李翊所言,此战主要目的是培养年轻人。
张郃作为老將,更多是为了压阵镇场子的。
年轻新秀才是主角。
最终,刘备採纳了李翊的建议。
遂下詔拜张郃为主帅,又令陈到为副將。
两名老將压阵,绝对能够镇得住场子。
因为年轻人嘛,年轻气盛,少不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