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诸葛亮出任雍凉总督,司马懿加封蜀地丞相
洛阳,皇宫大內。
冬日,暖阁內,炭火细细地燃著。
驱散了些许寒意,却驱不散那份沉甸甸的军国重压。
几份来自前线的紧急军报,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御案之上。
刘备披著一件玄色常服,目光从绢帛上抬起,落在端坐下首的李翊身上。
刘备的面容较之昔日征战四方时已显丰润,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
“子玉。”
刘备开口,声音平稳,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
“前线战报,朕已览毕。”
“陈元龙確是干才,杨荷一战,尽歼吴军三万,大涨我军威风。”
“朕听闻,彼时吴人胆裂,江防空虚。”
“若我军乘胜渡江,建业或可一鼓而下?”
李翊微微欠身,从容应道:
“……陛下圣鉴。”
“当时形势,確如陛下所言,於我极为有利。”
刘备手指轻轻敲击著案上的战报,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既然如此,陈元龙为何不即刻挥师南渡。”
“反而要先上报朝廷,等候你这首相的批覆?”
“这千里往返,驛马奔驰,耗费时日。”
“待朕与你的旨意传回江南,恐已入隆冬。”
“届时天寒水冷,渡江作战,岂不倍增艰难?”
“將士伤亡,亦恐更多。”
“元龙熟諳兵机,不会不知此理吧?”
暖阁內一时静极,只有炭火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李翊心知,陛下此言,绝非单纯询问战局。
陈登手握重兵,虎踞江南,其任何举动都牵动著洛阳最敏感的神经。
陛下此言,明是询问战机,实是试探他这位首相如何看待陈登这番“恪守臣节”的举动。
更是试探他李翊自身的態度。
李翊神色不变,略一沉吟,缓缓答道:
“陛下所虑,乃兵家之常情。”
“然臣以为,陈元龙此举,正显其老成持重,公忠体国之心。”
“哦?”刘备眉梢微挑,“子玉且细言之。”
“陛下。”
李翊拱手,言辞清晰而恳切,“灭国之战,非比寻常。”
“虽战机稍纵即逝,然亦需统筹全局。”
“虑及战后安抚、人心向背。”
“元龙虽善战,然江南之事,千头万绪,非仅沙场爭锋耳。”
“其先报朝廷,一则尊奉体制,以示不敢专断。”
“二则亦是请朝廷统筹各方,以备万全。”
“此乃为將者之本分,亦是谋国者之远见。”
他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刘备的神色,继续道:
“至於陛下所忧隆冬作战之难,臣亦思之。”
“然观东吴如今,生力军丧,名將凋零。”
“孙韶少不更事,强行征丁已致民怨沸腾。”
“其国上下,实已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縞。”
“而我大汉王师,挟新胜之威,士气正旺,將士用命。”
“纵天时稍有不利,然仰仗陛下天威,兼之人和鼎盛,破吴必矣!”
“无非是多费些周章,多耗些时日罢了,结局早已註定。”
“反之,若纵容大將边陲自专。”
“虽或能速胜,然此例一开,恐非国家之福。”
李翊这一番话,
既肯定了陈登的忠诚,又巧妙地將“可能存在的损失”归因於客观困难。
並坚信胜利终属大汉。
更重要的是,点明了维护朝廷权威、防止边將坐大的深远意义。
刘备听罢,脸上那丝若有若无的审视终於消散,化为畅快的笑意。
“善!!”
“子玉此言,深得朕心!”
“元龙知进退,守臣节。”
“子玉你总揽全局,思虑周详,皆朕之股肱也!”
他心中確实满意。
陈登没有恃功而骄,擅自行动,这让他安心。
李翊能明白並维护这份君臣之间的默契,更让他欣慰。
至於晚上几个月渡江,多死伤一些士卒。
与稳固皇权、防止尾大不掉相比。
於一个国家而言,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既如此,”
刘备笑容一收,正色道,“卿之內阁批覆,甚为妥当。”
“朕亦准之所请。著陈登即刻筹备。”
“待旨意到达,便挥师南渡,一举平定江东!”
“臣,遵旨!”
李翊躬身领命。
刘备心情甚佳,復又笑道:
“元龙与前线將士有功,不可不赏。”
“传朕旨意,赐陈登东海明珠一斛,锦缎百匹,御酒五十坛!”
“其余有功將士,由兵部论功行赏,务必丰厚!”
“陛下圣明!”
李翊再拜。
心中却知,这些赏赐既是荣宠,也是一种无形的警示与安抚。
旨意隨即以六百里加急发出,驰向江南。
然而,正如刘备所预料那般。
当这份允许渡江的旨意歷经千山万水,终於送达陈登手中时,
长江两岸早已是北风怒號,雪纷飞的隆冬景象了。
朔风怒號,卷著冰冷的雪沫,抽打在旌旗与营帐之上,发出呜呜的声响。
江面不再奔腾,而是凝结著薄薄的冰凌。
舟船皆被拖上岸边,覆著白雪,如同蛰伏的巨兽。
天地间一片肃杀,寒意直透骨髓。
中军大帐內,燃著数个火盆。
陈登端坐帅位,其下各级將领——
张郃、臧霸、高顺、徐盛等皆肃然而立,人人面色凝重。
那捲由洛阳六百里加急送达、准许渡江的圣旨,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案上。
陈登的目光扫过诸將,声音平稳,却难掩一丝沉重:
“陛下圣諭,相爷钧旨已至。”
“允我等挥师南渡,平定江东。”
“此乃皇恩浩荡,亦是我辈武人建功立业之时。”
他话锋一转,手指帐外:
“……然,天时不佑。”
“如今江河冰封,北风凛冽。”
“舟楫难行,弓弩乏力。”
“若此时强令渡江,非但胜算难料,恐將士冻溺而死者,將十之五六。”
“此非为將之道,更负圣上所託。”
帐內一片沉寂,唯有风声呼啸。
诸將皆知,主帅所言乃是实情。
那唾手可得的战机,因庙堂的规矩与往返的延误,已悄然滑过。
臧霸出列,拱手道:
“……征南明鑑。”
“隆冬用兵,確为大忌。”
“不若暂缓攻势,固守营垒,养精蓄锐。”
“待来年春暖冰融,再图南进。”
张郃亦接口,语气带著几分无奈:
“虽如此,恐迁延时日。”
“吴人得以喘息,重整江防。”
“来日再战,必更加艰难。”
此言道出了帐中所有將领的心声,一股压抑的遗憾与不甘在空气中瀰漫。
陈登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目光变得锐利而坚定:
“诸君所言,皆在情理。”
“然,事已至此,懊悔无益!”
“陛下与相爷既將此重任託付我等,岂可因天时不利而颓唐丧志?”
他走到诸將中间,声音提高,语气中有著充满不容置疑的力量。
“冬日虽寒,正好厉兵秣马!”
“春汛虽未至,然我辈岂可坐等?”
“自今日起,全军需加紧备战,修缮舟船,打造器械。”
“操演水战,侦测江情!”
“务必要在明年春汛到来之前,使全军將士——”
“从將领到士卒——人人皆做好万全准备!”
“一旦东风起,春水涨,我要看到的:”
“是一支箭在弦上、锐不可当的虎狼之师,直扑江南!”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我知道,等待令人焦灼,寒冬难熬。”
“但越是艰难,越需忍耐,越需同心!”
“本帅与诸君,与全军將士,同甘共苦!”
言罢,
陈登竟真的搬离了温暖的中军大帐,命人於普通营区另设一简陋军帐。
好食鱼膾如他,此刻竟下令餐桌上不许在摆鱼膾。
而是与士卒同吃一锅粟饭,同饮一碗菜羹。
夜间,一同忍受那透帐的寒风。
他每日巡营,视察防务,观看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