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其所以然者,非骨肉好离,亲人乐患。”

“盖恩移爱夺,谗间构其间耳。”

“纵忠臣不能回主之心,孝子不能易父之志。”

“权利所在,至亲可为仇讎,况非血胤者乎?”

“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之徒,虽稟乾坤之精气,负荷嗣之重命,犹罹倾覆之殃。”

“今足下与吴王,道路之人耳。”

“非有血亲而挟重权,名非君臣而处显位。”

“出专閫外之威,居负副军之號,此事遐邇所共闻。”

“自佞臣吕壹用事以来,有识之士莫不寒心。”

“向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能太伯让国之节。”

“卫伋纳弟之谋,岂遭宣公之讥乎?”

“且齐桓出奔,终成霸业。”

“晋文逾垣,克復社稷。”

“此类自古有之,非独见於今日。”

“智贵免祸,明尚先机。”

“窃度吴王內断於心,外生疑虑。”

“断则意固,疑则心怖。”

“祸乱之兴,莫不由废立之间。”

“私怨人情未免形跡,恐左右必有谗构於王者。”

“一旦疑成怨结,发机如躡鉉。”

“今足下远托异域,尚可支吾。”

“若大军长驱,失据北归,私为足下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別族,避祸免难,犹且为之。”

“今足下舍亲生而为人后,非礼也。”

“见灾不止,非智也。”

“见正不从,非义也。”

“自谓丈夫,而违此三者,何足贵乎?”

“以足下才略,转策中国,承俞氏之祀,非背亲也。”

“北面事君以正纲纪,非弃旧也。”

“审时避难以全宗庙,非徒劳也。”

“加之陛下新承大统,虚席纳贤,德怀远邇。”

“若能翻然来归,非唯与登同列,受三百之封,承俞氏之祀。”

“陛下大军震鼓霆击,二敌未平,戎车无归期。”

“宜因此时早定良策。”

“《易》称『利见大人』,《诗》云『自求多福』,惟速行之!”

“善自图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之事復见於今。”

……

陈登这封信写得相当具有煽动性。

上来就先用典故,古人云:“疏不间亲,新不逾旧。”

主上英明,臣下正直確实有这种情况。

但有权谋的君主,和慈爱的父母也有杀忠臣孝子的啊。

然后便举了文种、商鞅、白起等人的例子。

从前的申生、御寇、楚建等人都是正式的继承人,但照样被亲生父亲加害。

这並不是说骨肉关係反而喜欢分离,也不是亲戚间互相盼著对方倒霉。

而是爱真的会消失啊。

亲生父子尚且这样,那您跟孙权这种没血缘关係的就更是路人了啊!

说完这些,陈登还补了一句大刀:

阁下您拋弃自己的生身父母去当別人的后代,这算不上讲礼吧?

知道祸事来临却硬要留下来,这算不上智慧吧?

看到正统的皇朝不跟从反而產生怀疑,这算不上大义吧?

您自称是堂堂大丈夫,却做出违背礼、智、义三者的事情。

还有什么值得尊重的呢?

孙韶独坐军府,案前帛书墨跡未乾,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

他指尖抚过陈登劝降信中“天命在汉,吴舟难载覆巢之卵”的字句。

忽然有滴水渍在“卵”字上晕开,方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擂鼓聚將。”

他声音嘶哑得不像自己。

当麾下偏將们甲冑鏗鏘地聚於堂前,孙韶举起帛书苦笑道:

“陈元龙来信,诸君可愿一闻?”

不待回应却又自问自答:

“他说建业水师尽丧,吴主已是瓮中捉鱉……”

“说我们七万儿郎困守孤城,不过是替將倾大厦多添几根残柱罢了。”

有一些仍然忠心於吴王的校尉请缨道:

“都督!末將愿带死士夜袭敌营!”

“然后呢?”

孙韶望著堂下这些最年长不过三十的將领。

只因老將大多死光了,不得不然年轻人顶上来。

“让城外二十万汉军告诉你们的妻小,诸位是如何被射成刺蝟的?”

话落,他忽然起身长揖到底。

“诸君隨我时日虽短,然韶实不忍见尔等隨我共赴黄泉。”

满堂铁甲相撞之声渐息,最终化作死寂。

老將韩当捶柱泣血:

“当年隨孙討逆將军创业之时,何曾想过会有今日!”

“因为记得伯符將军,才更不能让他苦心经营的江东儿郎枉死。”

孙韶解下都督印綬轻放案上。

“我欲开城,诸君若不愿降,可斩我首级以明志。”

烛芯爆出火星,映得眾人脸上泪痕闪烁。

最终有一名將校,率先掷剑於地:

“末將……愿从都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快,其他將领们也纷纷跪地表示愿从。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其实吴人早就打不下去了。

別说百姓了,即便是吴军高层將领都不知死了多少。

孙韶所部,已经看不到几员老將了,全都战死了。

如韩当等命大的老將虽然还活著,但看著大势所趋,自己却也是无能为力。

翌日黎明,

宣城门枢转动声惊起群鸦。

孙韶白衣负荆,悬印於颈,率七万吴军列队出城。

细雨中的汉军阵列如黑云压境,忽然阵前分开一骑。

青袍文士策马而来,腰间玉珏叮噹相鸣。

“孙都督何至於此耶!”

陈登校舍滚鞍下马,亲手解其缚。

瞥见吴军士卒苍白面色,嘆道:

“江东子弟竟憔悴若此?”

孙韶面颊抽搐:

“败军之將,惭愧无地。”

陈登却大笑挽其臂:

“將军来投,真可谓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压低声音:

“只是不知城中存粮尚余几何?”

“仅够三日。”

“哦?”

陈登眉梢一扬,“可朱將军明明跟我说的是,可支三月。”

孙韶耳根通红,嘆道:

“我们得到的情报,確实应该有三月。”

“但不知为何到了宣城之后才发现,城中粮秣確实仅可支度三日。”

“將军若是不信……”

“非也非也。”

陈登解披风覆其肩,“登在想,若让七万健儿饱餐三日,可能拿下芜湖关?”

吴军阵中霎时骚动。

孙韶猛然抬头,问:

“將军欲令我部为前驱乎?”

“非是疑將军。”

陈登指尖划过雨中旌旗,“只是我军连日征战,已经相当疲敝,还需赖將军虎威。”

孙韶暗想,汉军与吴军连日作战。

汉军疲惫,吴军又岂会不疲惫?

更別说吴军一直在饿著肚子打仗了,条件比汉军艰难的多。

陈登显然就是单纯想流吴人的血,且觉得自己初降不可信。

想让自己递上一份投名状罢了。

孙韶瞳孔骤缩。

良久,闭目苦笑道:

“登船烧楫,岂有回头之理。”

“然请將军允我三事:”

“不杀降卒,不焚粮仓,不戮妇孺。”

有汉军將领听到这话,都在那里冷笑。

他们心想你孙韶,之前强徵兵,抢吴地百姓粮食。

害死了不知多少吴人。

现在又来假惺惺,装什么好人?

“此本大汉王师应有之义!”

陈登击掌唤来军需官,“即刻宰牛百头,酒瓮悉数启封!”

当肉香瀰漫雨幕,饿得瘦骨嶙峋的吴军士卒竟有不少跪地痛哭。

甚至有將校捧著粟饭对孙韶哽咽道:

“末將方才听说,汉军粮草竟有三成是购自江东豪强……”

“现在明白为何我军总是断粮了?”

孙韶苦笑咽下粗糲饭糰。

“传令:饱食后即刻整军——”

“我们要当汉军先锋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