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其退后,再设法收復失地。”
未待说完,是仪插言道:
“会稽偏远,不如退守吴郡,据太湖之利。”
眾人爭执不下。
孙权默然良久,忽道:
“富春乃孤之祖地,山环水绕,可守可退。”
“即日迁都富春!”
张昭惊道:
“大王!迁都事大,岂可仓促决定?”
“且百官家眷皆在建业,此事是否先从长计议?”
孙权冷笑一声:
“正是要速决,否则等齐军兵临城下,尔等怕是要取孤首级献与陈登了!”
孙权又何尝看不出来,百官之中,已有不少人有投汉的心思了?
若非孙权留了底牌,將禁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么百官中將会有不少人,將自己给出卖陈登!
隨即,孙权下令:
“禁军听令!即日起,迁建业库府所有財物粮秣。”
“宫中妃嬪、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一律隨驾迁都。”
“敢有违抗者,以叛国罪论处!”
命令一下,满朝愕然。
是仪颤声道:
“大王此举,岂非是要挟持群臣?”
孙权漠然道:
“卿等既为吴臣,自当与孤同甘共苦。”
“莫非有人已生二心?”
当下无人敢再异议。
禁军即刻行动,封库府,闭城门,强迁百官。
建业城內顿时哭喊震天。
禁军挨家叩门,催促百官整装。
张昭府中,老臣对家人嘆道:
“吾主本是少年英才,英雄一世。”
“奈何如今会变成如此?究竟是何人造成的,老夫也不知。”
“老夫只知一件事,今行此下策,恐难再见江东父老矣。”
而是仪被禁军“请”出府邸时,则是仰天泣道:
“不意东吴基业,竟以如此收场!”
城內乱作一团,官船挤满江岸。
有官员欲潜逃归家,皆被禁军拦截。
一文人怒斥押送军官:
“吾等乃朝廷命官,非囚犯也,何故如此相逼?”
军官冷麵答道:
“奉旨行事,大人勿怪。”
“至富春后自然恢復自由。”
江边,
孙权立於楼船之上,望著忙碌的迁徒场景,面色阴鬱。
周胤前来稟报:
“大王,库府金帛已装船完毕,百官及其家眷大多已被请上船。”
“唯……尚有数十官员藏匿不出。”
孙权眼中寒光一闪。厉声道:
“纵火焚其宅,看他们出不出!”
霎时间,
建业城內多处起火,黑烟滚滚。
哭喊声、斥骂声、兵甲撞击声交织一片。
昔日繁华的都城,顿成人间地狱。
张昭立於船头,见烟火中的建业城,不禁老泪纵横。
“昔年霸王项羽寧死不肯过江东,今我东吴却要弃建业而走,岂非天意乎?”
孙权闻之,怒道:
“张子布何出此不祥之言!”
“昔日勾践棲於会稽,终能灭吴雪耻。”
“今暂避锋芒,他日必能捲土重来!”
疯了。
彻底的疯了!
每一名官员都感觉眼前的孙仲谋十分地陌生。
这还是他们认识的那个少年英才,年少提领江东的雄主吗?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成了这个样子?
对了!
是奸臣吕壹。
是那几名祸国红顏!
定是他们蛊惑了大王!
一股无名的怒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
此时,
观江岸景象,百姓扶老携幼,追奔哭號。
官员面色惶惶,如赴刑场。
兵士挥鞭驱赶,毫不容情。
这般景象,任谁也不敢信还能捲土重来。
最后一批船只离岸时,忽见一叶小舟追来,舟上一人高呼道:
“臣乃闞泽,愿隨大王同行!”
孙权讶异道:
“德润何以迟来?”
闞泽撩衣拜道:
“老臣適才整理典籍,不忍先人心血沦落敌手,故来迟耳。”
孙权感其忠义,命人接应上船。
然观百官,多是畏威而非怀德,不禁又暗自神伤。
船队浩荡东行,建业城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水天之际。
孙权独立船头,江风拂面,忽忆少年时与周瑜、吕蒙共议天下事。
那时是何等的豪情壮志。
不意今日竟如丧家之犬,挟眾逃亡。
忽闻后船喧譁,原来是一官员试图投江,被军士救起。
孙权默然片刻,传令道:
“……赐酒压惊。”
“告知眾人,至富春后,愿去者听便,孤不强留。”
张昭在旁闻之,微微頷首:
“大王终悟强扭之瓜不甜乎?”
孙权嘆道:
“非悟也,势不得已耳。”
“但愿天不亡吴,使孤得保江东一隅,延续香火。”
夕阳西下,江流东去。
船队载著一个王朝最后的希望,向著富春方向缓缓而行。
而此时的建业城,已是烟火寥落。
只待汉军前来接收这座无主的都城了。
……
陈登率汉军赶至建业时,只见浓烟蔽日,火光冲天。
昔日繁华都城,今成一片火海。
城墙上吴旗半焚,在烟火中飘摇如垂死之蝶。
“孙权竟纵火焚城!”
陈登驻马凝望,面色沉痛。
“吾本欲与孙氏和平收场,不意其狠戾至此,看来两家是不能善了了。”
蒋钦在侧问道:
“將军,大火冲天,如之奈何?”
陈登挥鞭前指:
“先救火!”
“传令三军,即刻救火救人。”
“財物粮秣皆可不顾,唯百姓性命为重!”
汉军將士纷纷弃戈取桶,投身火海救人。
陈登更亲自率眾扑灭府库大火,一日一夜不眠不休。
恰逢江南梅雨时节,天公作美。
大雨倾盆而下,火势渐息。
灭火毕,
陈登立即命人搜寻活口,救济百姓。
又遣人清点府库。
不多时,军需官惶惶来报:
“府库粮秣十不存一,金银帛匹非空即焚,几无可用之物。”
陈登默然良久,终是嘆道:
“將士们苦战日久,皆盼破城领赏。”
“今得空城,如之奈何?”
蒋钦趋前低语:
“军心已有微词,若赏赐不继,恐生变故。”
周泰亦问道:
“孙权遁逃,將军欲追否?”
陈登沉吟半晌,乃道:
“不擒孙权,此战不能了。”
“故分兵追击势在必行。”
“然军心不稳,需先安抚將士,暂停进军。”
眾將纷纷请缨追击。
陈登却道:
“时值梅雨,道路泥泞,非精兵不能速行。”
“吾亲率一万精兵追击即可,诸公留守建业,安抚军民。”
“大军可隨后缓行,慢慢追上老夫。”
正当议定,
忽见一骑驰至,却是监军梁王刘理。
少年王爷勒马扬鞭,道:
“陈將军追敌,岂可无监军同行?孤请隨往!”
陈登婉拒:
“殿下金枝玉叶,富春路险,恐有不测。”
刘理昂然道: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惧刀山火海?”
“孤既为淮南军监军,岂有临阵退缩之理!”
陈登尚在犹豫,忽见又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当先一人高呼:
“三弟且慢!”
原来是鲁王刘永率亲兵赶到。
刘永马鞭直指:
“擒拿吴主乃不世之功,三弟莫非欲独吞乎?”
刘理变色道:
“二兄何出此言?”
“弟身为淮南军监军,隨军追击乃分內之事。”
“倒是二兄身为荆州军监军,何故越权?”
刘永闻言大笑:
“普天之下莫非汉土,何分荆州淮南?”
“三弟阻我同行,莫非欲独占擒吴之功,在父皇面前邀宠?”
刘理面红耳赤,正色说道:
“二兄休得胡言!小弟绝无此心!”
陈登见二王相爭,急忙出言调解:
“……既然鲁王愿往,便请同行。”
“多一路兵马,也多一分胜算。”
刘永这才转怒为喜,率部併入军中。
刘理麾下骑都尉诸葛恪怏怏不乐,私语刘理道:
“鲁王来者不善,恐非为擒权。”
“实为监视殿下耳。”
刘理微笑低答:
“……元逊多虑矣。”
“既来之则安之,看来这一路,我们不会『寂寞』了。”
於是,
陈登率精兵一万,带著两位王爷,望富春方向追击。
雨幕重重,道路泥泞。
军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