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394章 太好了是李相爷!只要相爷出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却说章武十年仲春之时,汉朝正式举行了第一年科举。

圣皇帝刘备颁旨,开科取士。

命心腹大臣內阁首相李翊,字子玉者,总揽科考事宜。

李翊领旨,精心擬题,严设考场。

亲自监考,不眠不休三昼夜。

放榜之日,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朱雀大街上人头攒动,百姓们踮脚引颈,全都望向皇城方向。

今日是季汉首次科举放榜之日,这新鲜事儿引得全城轰动。

“让一让,让一让!”

“俺要看看俺们村张茂才中了没!”

一个粗布汉子往前挤著。

旁侧老者捻须笑道:

“后生莫急,这金榜要巳时才张掛呢!”

“老丈您懂这个?给说说,这科举究竟是个什么章程?”

几个年轻人围了上来。

由於科举制度刚刚推行,大家对它都是既陌生又好奇。

老者清了清嗓,顿时成了人群焦点:

“这科举啊,是陛下和李相爷新定的取士之法。”

“不论门第,只问才学。”

“寒门子弟也能做官了!”

一个锦衣公子摇扇嗤笑道:

“寒门子弟读过几本书?能比得过我们世家子弟?”

旁侧立即有个青衫书生反驳:

“姜维姜伯约听说过吗?天水寒门,可这次殿试据说得了第一呢!”

“呸!金榜都还没贴呢,你小子便知道第一名是谁了?”

“……那是,我舅舅在宫里当差,他得了点儿风声。”

正议论间,

皇城钟鼓齐鸣,朱雀门缓缓开启。

一队金甲卫士护著三名礼官走出,当中一人手捧明黄捲轴。

“来了来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礼官將捲轴郑重交与守候多时的张榜官。

但见那捲轴徐徐展开。

金箔为底,硃砂为字。

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快念!快念!”

后面的人看不见,急得直跳脚。

前排的识字人已经高声念了出来:

“殿试甲等第一名——”

“天水冀城人姜维,字伯约!”

人群顿时譁然。

“姜维?没听说过啊!”

“我就说是寒门子弟吧!”

青衫书生得意道。

又听念礼官道:

“殿试甲等第二名——”

“南郡枝江人董允,字休昭!”

“董允?莫非是董和之子?”

“董氏乃可是荆州名门啊!”

那名锦衣公子顿时长舒一口气。

看来国家新搞的这科举制度,还是有豪门及第的。

“看来这科举,当真是寒门能上,名门望族也能上。”

“嘿,只不过这次却是寒门压了名门一头哟。”

“殿试甲等第三名——”

“南阳人州泰,字子寧!”

“州泰?这又是何人?”

眾人正议论纷纷,忽见一骑快马自皇城驶出,马上骑士高呼:

“陛下有旨,宣三甲进士即刻入宫覲见!”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路,但见三个青衫士子在各有一队仪仗引导下向前行来。

当先一人未及弱冠。

眉目英挺,步履沉稳。

正是姜维。

他神色平静,唯眸光灼灼,似有烈火在內里燃烧。

其后董允温文尔雅,面带谦和微笑,不时向两侧百姓拱手致意。

“看见没,咱名门出身的人,就是温文尔雅!”

有富家子弟得意笑道。

“嘿,再怎么厉害,也没见他殿试拿第一啊。”

“誒你!!”

富家公子被懟的哑口无言。

而第三名的州泰则是年纪稍长。

他面容刚毅,龙行虎步,自有一番气度。

“看!那就是姜维!”

“此子好生年轻,真是了不得啊,祖坟冒青烟了!”

“听说这姜维父亲早逝,全靠母亲织席抚养成人呢!”

“寒门出贵子,真乃当世佳话!”

三甲行过,人群却久久不散,仍在热议这开天闢地头一遭的科举取士。

“明年俺也要让娃儿读书去!”

“寒门真能出贵子啊!”

“陛下圣明!李相爷英明!”

金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个名字仿佛预示著新时代的到来。

汉室三兴,不仅兴於疆土一统,更兴於人才辈出。

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

皇宫內殿,金碧辉煌。

刘备端坐皇位上,身著十二章纹袞服,头戴十二旒冕冠。

虽两鬢已染霜华,但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李翊紫袍玉带,侍立御阶之下,气度沉凝。

殿中铜漏滴答,香菸裊裊。

忽听內侍高声唱道:

“宣三甲进士覲见——”

殿门徐徐开启,三道青衫身影逆光而入。

姜维为首,董允、州泰稍后半步。

三人步履沉稳,衣袂轻扬。

至御前九步,齐整跪拜,行三拜九叩大礼。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备目光掠过三人,最终停在姜维身上。

但见这青年虽略显清瘦,却眉目疏朗。

脊樑笔挺,自有一番嶙峋气度。

“平身。”

刘备温声道,待三人起身,又特意问姜维。

“朕观卿籍贯,乃是天水冀城人。”

“家中尚有何人?”

姜维躬身再拜,略带陇西口音的回答在殿中迴荡。

“回陛下,臣幼年失怙,全赖母亲织席贩履抚养成人。”

“母亲白日市集贩席,夜间灯下织履。”

“十指皆裂,方供得臣读书识字。”

言至此,声微哽咽,“今蒙圣恩得中状元,实乃家门之幸。”

刘备闻言动容,不觉前倾身躯:

“……孝子出忠臣。”

“朕即刻遣羽林卫迎令堂入京,赐宅永寧坊,颐养天年。”

姜维伏地谢恩,额触金砖:

“陛下厚恩,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万一。”

抬头时,眼眶已红,却强忍著不让泪落下。

刘备頷首,目光转向董允。

但见这青年文质彬彬,气度儒雅,便问道:

“朕闻休昭善文,今以科举为题。”

“卿以为此制於国何如?”

董允略作思索,从容应答:

“科举之制,上合尧舜选贤之旨,下应孔孟有教无类之言。”

“昔察举之制,为门阀所垄断。”

“故有『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別居』之讥。”

“今科举之试,向寒门而敞开。”

“遂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实乃国之良法也。”

这番话,从名门出身的董允口中说出来,是刘备与李翊都愿意听的。

只能说不愧是是能高中的人。

因为,但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都应该意识到国家对科举制度很重视。

即便它对门阀世家不友好,但你要想做官,就得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

科举制只是削弱世家,但消灭不了世家。

只要权力结构还在,世家他就永远存在永远有的。

只不过仍然採用汉朝的察举制,那就很容易催生出世家巨兽出来。

比如像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他之所能够做到四世三公,不是因为真的代代都有三公级別的人才。

而是因为察举制度,又叫“我的校长父亲制”。

也叫亲朋好友制度。

只要你有关係,那肯定优先推选有关係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