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国家大兴科举,让他这个崔家的旁支得以再次入朝为官。
崔林领命,率精干吏员二十人,明察暗访。
至漳南郡,佯装饥民领粥。
见粥清如水,遂亮明身份,直入郡仓。
查出仓吏王五私设两套斗斛,大斗量入,小斗量出。
贪污粮米三百余石。
公堂之上,崔林拍案厉喝:
“蛀虫!百姓悬命之粮,也敢染指?”
王五瘫软在地,尽数招供,牵连郡丞李浑。
崔琰即令将二人绑赴市曹斩首,悬首示众三日。
消息传开,各郡贪腐官吏震恐,纷纷收敛行径。
虽有害群之马,然多数官吏还是恪尽职守的。
大家努力赈灾,救济百姓。
表现突出者,有清河县令刘政亲自监粥。
见老弱常不得食,遂设“妇孺专棚”。
令衙役维持秩序。
又组织医官采药防疫,避免大疫继发。
尽管冀州上下官员已经在积极努力赈灾了,但此次蝗灾依然没能得到遏制。
且官府开仓放粮,优先赈济的是郡县,许多乡村没能顾及到。
且官府存粮有限,饥民却无数。
赵家村中,先是粥棚施稀粥每日两碗,后减至一碗。
末了竟无米可炊。
赵老丈家本有余粮三斛,见邻里断炊,不忍独饱。
分与村中老弱大半。
至七月初,饥馑愈甚。
赵老妻体弱,先染疾而亡。
临终前握赵老丈手道:
“夫君务必保全孩儿……”
言未尽,而气已绝。
赵大郎与妻王氏相拥而泣,三岁幼女嗷嗷待哺。
里正王公召村民曰:
“今奉刺史令,今岁淮南大丰,粮食充沛。”
“可往淮南就食,愿往者明日集于社庙前。”
赵老丈叹道:
“吾年六十三矣,死则死耳,岂可弃祖坟于荒野?”
“大郎携二郎去吧。”
赵大郎跪泣曰:
“儿岂能弃严父于死地?当同生死!”
王公闻言愀然曰:
“赵郎差矣!孝有三等,大孝在继血脉。”
“今汝父年迈,汝弟年幼,正当汝竭力保全。”
“吾闻淮南丰稔,待到明年麦熟,还可归还故土。”
次日拂晓,村口泣声震天。
赵大郎负幼女,王氏背行囊,手牵赵二郎,随逃难队伍南行。
赵老丈倚门目送,忽唤二郎回,解腰间玉佩系之,曰:
“此汝曾祖所传,见玉如见先人,勿忘根本。”
言毕,挥手催行。
途中惨状,不可尽述。
初时尚有野菜树皮可食,后则见饿殍载道。
有易子而食者,有掘坟啖尸者。
赵大郎紧护家人,日行夜宿,沿途乞食。
幼女病饿交加,殁于邺城郊外。
夫妻掘浅坑葬之,哭之呕血。
及至淮南境界,难民如潮。
官府设棚安置,然人多粮少,每日一粥难以为继。
赵大郎替人佣工,所得不过粗饼两枚,尽与妻弟分食。
……
话分两头,
冀州六百里加急文书很快传回京师洛阳。
刘备展开观之,顿时色变。
“速宣陈相、李卿入宫!”
刘备掷书于案,声透殿宇。
不及半刻,内阁首相陈登与大司马大将军李翊疾步而至。
陈登紫袍玉带,面容清癯。
李翊一身鹤氅,翩然若仙。
二人见天子面色凝重,皆知必有大事。
刘备将急报推至案前:
“二卿且看,冀州蝗灾猖獗,百姓流离。”
李翊眉头皱起,算算时间,现在是章武十一年。
也就是历史上的黄初三年。
这一年,河北大地爆发了著名的蝗灾。
而主要发生的地点,就是冀州。
史书永远都是记载英雄的故事。
至于百姓的死活,史书上都是惜墨如金。
史书上短短六个字:
“岁大饥,民相食。”
仅仅是六个字,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次河北蝗灾也是如此,史书上也只是寥寥的六个字:
“冀州大蝗,民饥。”
短短六个字,甚至不如骷髅王袁术传记的零头多。
那么多百姓死在这场大灾里,只配得到六个字的记载。
而骷髅王折腾一世,却得到了855个字的记载。
史书,从来不为底层百姓而写。
英雄美名,只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
就在众人商议之时,
殿外忽传:
“尚书仆射杜畿求见!”
只见杜畿汗湿朝服,持卷疾入:
“陛下!臣刚得冀州详报。”
“裴使君确已开仓,然事出非常:”
“蝗群过后,田野尽赤,饥民聚众欲抢官仓。”
“裴使君当机立断,先开仓后上奏,现暂稳局势。”
刘备颔首,问:
“伯侯以为如何?”
杜畿揖道:
“臣以为,裴文行此举虽违制在先。”
“然实合《周礼》荒政十二之要。”
“昔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今仓廪空则民心生变。”
“若待公文往复,恐冀州已生大乱矣!”
刘备离案踱步。
良久,仿驻足问李翊道:
“子玉掌兵符,若饥民暴动,须几时平定?”
刘备担心饥民暴动,变成蛾贼。
到时候会给官府带来更大的麻烦。
李翊拱手道:
“陛下,饥民非敌寇,刀兵岂可向同胞?”
“臣闻冀州百姓剜野菜、煮树皮,犹守秩序。”
“若真生变,必是官府赈济不力所致。”
李翊还是很维护河北人的。
认为现在,绝对没有到要动刀兵的时候。
陈登忽道:
“……陛下,臣所忧者非止于此。”
“探马来报,已有数万流民南徙淮南。”
“流民过处,如蝗过境,恐生治安之患。”
今岁淮南大丰,不少流民自发组织去往淮南。
而冀州政府,也担心控制不住境内饥民,不好向朝廷交代。
索性隐晦地,半鼓励百姓往淮南赶。
他们也不担心人口流失。
毕竟古人的乡土情怀很重,等撑过这一劫,他们肯定会回来的。
只是这样一来,淮南人不高兴了。
凭什么你们河北受灾,就跑到我们淮南这边来要饭?
跟我们抢食儿?
有淮南官员私下里向陈登抱怨此事。
陈登作为曾经的淮南老大,肯定也不希望大量流民往淮南涌。
抢粮食只是一方面。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会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杜畿补充道:
“……陈相所虑极是。”
“淮南去岁方经水患,今若再纳流民,必生冲突。”
“且流徙途中,易生疫病,恐成燎原之势。”
刘备蓦然转身:
“二卿有何良策?”
陈登奏曰:
“当双管齐下:一着令裴潜就地赈济,使民不离土。”
“二派兵控扼要道,阻流民南徙。”
李翊谏曰:
“陛下!若派兵阻路,恐激起民变。”
“不若在要道设粥棚安置,示朝廷关怀。”
刘备沉吟良久,忽拍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