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同时,如此庞大的“鸭军”开赴前线。

其本身的饲料、饮水、疾病防控以及管理看护人员都是巨大的负担。

很可能蝗虫没吃完,

鸭子自己就先因为饥饿、疾病或踩踏而大量死亡,造成次生灾害。

何况鸭子主要集中在鱼米之乡,尤其是南方水网密集的地区。

而历史上许多重大蝗灾的发源地都在黄河流域。

将南方大规模的鸭子调往北方灾区,涉及跨州连省的协调。

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的强力指令和地方官员的密切配合。

这在古代“皇权不下县”的治理体系下极其困难。

地方保护主义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官僚作风会成为巨大阻碍。

灾情紧急,根本来不及完成如此复杂的协调工作。

最后便是麋竺所提到的成本问题了。

首先从经济上讲就不划算。

对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家庭而言,鸭子是私有财产。

让他们冒着鸭子丢失、死亡的风险,远赴他乡去帮别人灭蝗。

而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缺乏动力。

官府若要征调,则需要巨额财政支出进行补偿。

历朝历代的朝廷,往往不愿、甚至无力去承担这笔费用的。

退一万步讲,

即便以上问题都不考虑,就当直接解决了。

那么鸭子吃完蝗虫的善后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头疼的问题。

大量外来鸭群进入本地,

很可能在吃完蝗虫后,转而啄食当地的庄稼。

从而造成新的损失,引发本地农民与“鸭军”主人的纠纷。

首相陈登持笏出列,他向刘备躬身说道:

“启奏陛下,臣昨夜已与内阁阁员拟定了初步的治蝗方略。”

“经李相建议,最终写成了草案。”

“请陛下过目。”

话落,陈登拿出草案。

刘备挥手,示意不用看了,让他自己念出来。

陈登与李翊对视一眼,见李翊点了点头,他方才念道:

“臣请设三百蝗吏,佩铜符巡野。”

“每吏配耒耜手十人,专司掘卵。”

“百姓报得蝗子一斗,赏粟三升!”

刘琰诧异道:

“蝗卵细如粟米,如何识得?”

“易耳!”

李翊自袖中抖出琉璃盅,盛着赭色虫卵。

“此物多产堤岸湿土,状若蜂房。”

“可教童子辨识——儿童目明,更胜成人。”

话音未落,大司农麋竺捧着算盘惊呼:

“三百蝗吏、三千耒耜手,月耗粮饷五万斛!”

“更遑论赏粮,又是一笔巨费。”

“较之蝗灾损失,不过九牛一毛。”

李翊示意陈登继续说。

“可在河北蝗灾重发地,设六大官鸭坊,常备鹜鸟二十万。”

“选退役老卒为鸭倌,按军制管理——此乃永绝蝗患之基!”

众人听完陈登这个提议,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来这是要下血本去治理蝗灾了。

如果古代政府真的决心尝试推行“以鸭治蝗”的政策,它需要一套极其复杂和昂贵的系统、

就像陈登适才提出的,设置“蝗吏”,鼓励农民报告蝗卵和跳蝻的发现情况。

必须早发现、早应对,在蝗虫起飞前进行扑杀。

然后建立“鸭兵”储备和后勤系统。

通过集中养殖,在战略要地建立大型官办养鸭场。

常年储备大量鸭子。

设立征集机制,制定政策。

在蝗灾发生时,强制征用民间鸭禽,并给予补偿。

至于指挥权,仍然由中央统筹,地方官负责具体执行。

同时还需要人力动员,招募和动员大量农民作为“鸭倌”。

负责在田间地野放鸭、驱赶和收拢鸭群。

这相当于组织一支临时军队。

当然了,主力军仍然是人。

“鸭兵”只能是奇兵,主力必须是人。

历史上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捕蝗图说》等典籍记载的:

组织民众,采用围扑、火烧、土埋、网捕等方法。

这是成本最低、最能快速动员的方式。

再有就是设立奖惩制度:

对捕蝗有功的官员和民众给予奖赏,对防治不力的官员进行惩处。

这套系统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施起来极其困难。

光是这养殖成本,大规模官养鸭群需要持续的粮食投入、人力管理和场地建设。

这就是一笔巨大的常年性财政支出。

而大规模、远距离调动“鸭兵”和民夫,其消耗的粮草、物资也是天文数字。

甚至不排除超过蝗灾本身造成的经济损失。

至于官僚系统的负担,它需要一套全新的、复杂的官僚体系来管理这件事。

其带来的贪腐、低效和内部消耗可能让计划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还有社会成本。

大规模征用民夫会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引起民怨。

种种现实摆在眼前,都成了实行防灾的巨大阻碍。

面对这笔经济账。

刘备眉头紧锁,他暗叹当皇帝果然是天下第一苦差事儿。

如果顾着这个,便顾不着那个。

既要又要,最是困难。

“可以酌情办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再考虑在河北实施。”

这样庞大的系统,刘备也不敢全面推行,只能先试点进行。

谈罢退朝,众臣次第告退。

……

话分两头。

长安城,旌旗蔽日。

雍凉大都督诸葛亮端坐都督府正堂,麈尾轻摇间,目光掠过案头西域舆图。

阶下三列使者绛衣玄冠,手捧鎏金国书——

鄯善使者眉目深邃,龟兹使者卷髯及胸,于阗使者额间犹存昆仑山神赐下的朱砂纹。

“自永初元年羌乱骤起,西域都护府倾覆至今,已历百又三载。”

诸葛亮声如清磬,“今见诸君踏碎流沙而来,犹见汉室德音再播葱岭。”

由于国家财政吃紧,自军改重新设立军区起。

李翊便提醒过诸葛亮,国家要减少对关中的军费开支。

言外之意,你需要自给自足,不能全指望国家给你补贴。

但李翊也给了诸葛亮一条具体的办法,那就是重新开辟丝绸之路。

这也是李翊选中诸葛亮镇守关中的原因之一。

因为诸葛亮是古代罕见的具备“现代经济学”观的政治家。

仅凭其历史上建立的“蜀锦”布雷顿森林体系,便足以证明诸葛亮的经济学观非常超前。

尤其是在这个重农抑商的社会,更显得难能可贵。

开辟丝绸之路的好处,诸葛亮当然能够意识到。

中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是当时西方世界最渴望的奢侈品。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超高附加值。

而且目前汉朝已经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需要对外输出和倾销大量生产过剩的丝绸、瓷器、茶叶。

通过对外输出这些产品,可以为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使西方的金银币大量流入中国。

此外,西域特有的作物,也是中原没有,或者不多的。

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黄瓜、大蒜、胡萝卜等。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