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419章 司马懿饮恨长辞五丈原,假李翊吓退百万虎狼兵

渭水呜咽,魏营素缟漫天。

中军帐前设曹真灵位。

司马懿披麻戴孝,伏地恸哭,声彻三军:

“呜呼大都督!国家柱石。”

“一朝倾颓,此天不佑大魏耶!”

哭至动情处,竟以首叩地,血流沾襟。

诸将见之,无不垂泪。

然当夜密帐之中,烛影摇红。

司马昭磨墨递笔,司马懿挥毫疾书,奏章字字诛心:

“曹真恃勇轻进,违臣劝阻,致有木门之败……”

“乞魏王革其爵禄,以儆效尤。”

又密令心腹曰:

“曹真旧部,凡夏侯氏嫡系,三日内调往陇西戍边。”

消息传至偏营。

夏侯霸正抚曹真遗甲,闻讯目眦尽裂。

一剑劈断案角,怒喝:

“司马老贼!害死都督犹不足,竟要斩草除根!”

部将急掩其口:

“将军慎言!今栈道守将皆换司马氏亲信。”

“不如疾驰往成都见魏王?”

夏侯霸沉吟半晌,从之。

是夜,月白风清。

夏侯霸率亲兵五百欲绕道陈仓。

及至大散关,却见山崖间浓烟滚滚——

张嶷持司马懿手令,正焚毁最后一段栈道浮桥。

火光映照下,张嶷拱手高呼:

“奉司马丞相令,防汉军偷袭,暂闭关中道!”

亲兵跌坐在地:

“将军,归路绝矣!”

夏侯霸长叹一声,仰天苦笑:

“司马懿逼我于死地,莫非天意使然?”

忽有老卒叩首泣谏:

“昔日光武有云‘良禽择木而栖’,今诸葛孔明仁德布于四海,将军何不……”

“住口!”

夏侯霸厉声打断,手按剑柄却剧烈颤抖。

良久,他望向南面成都方向,泪落如雨:

“吾家世受曹魏厚恩,本不当背主……”

“然司马氏却为一己私仇,将举国百姓之命运架在火上烤。”

“其已露篡逆之相。”

“霸今日所为,非叛魏,实为存魏祚而诛国贼!”

陇西古道,霜重马滑。

姜维巡边时,忽见林中惊鸟纷飞,急令弩手张机。

但见一队残破魏军踉跄而出,为首者卸甲弃戟,高举曹真兵符:

“某乃魏国征西将军夏侯霸,特来归汉!”

姜维银枪直指其喉:

“夏侯妙才之子,安肯降汉?莫非诈降耶!”

夏侯霸坦然解剑,掷地有声:

“司马懿焚栈绝路,逼杀忠良。”

“霸今如丧家之犬,唯求见诸葛都督一面,剖心示诚!”

姜维大喜,遂弃了枪,亲自扶夏侯霸起身。

“仲权来投,此天助汉室也!”

“容维为你引见大都督。”

及至汉营,诸葛亮闻报疾步出帐,见夏侯霸形销骨立。

乃亲手解锦袍披其肩。

不论是诸葛亮亦或是姜维,都无比重视夏侯霸来投。

待之甚厚。

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带资进组任何时候都是受欢迎的。

第二,夏侯霸是宗室大臣,他的归汉,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诸葛亮只要借这件事大做文章,能在舆论攻势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夏侯霸在蜀中待了很多年,熟悉这里的地理环境。

如此一来,将来灭蜀之战便有了很好的向导。

夏侯霸感念诸葛亮其诚,伏地痛哭,备述司马懿恶行。

孔明抚其背叹道:

“将军深明大义,此诚汉室之幸也。”

忽又正色道:

“然亮有一言不得不告——”

“尊父夏侯渊将军,实兵之战而亡也,非战之过也。”

帐中霎时寂静。

夏侯霸浑身剧震,抬头见诸葛亮目光澄澈。

良久,他重重叩首:

“大都督坦荡,霸岂敢怀私怨?”

“今愿为前驱,讨国贼以谢天下!”

姜维欲言又止。

诸葛亮微微颔首,取先锋印递予夏侯霸:

“将军既来,川中地理尽在掌中。”

“亮也会上奏朝廷,为你表功!”

是夜,汉营添灶三千。

司马懿斜倚在榻上,面色蜡黄,不时发出几声压抑的咳嗽。

案几上摊开着一卷奏章,正是关于夏侯霸投汉的密报。

“父亲,药煎好了。”

司马昭轻步走入室内,手中端着一碗黑稠的药汁。

司马懿微微抬手,示意放在一旁,声音沙哑:

“夏侯霸已至齐营,诸葛亮待之如上宾,授以车骑将军之职。”

司马昭眉头微皱:

“夏侯元让一族与我司马家素无冤仇,父亲何苦在此事上大做文章?”

司马懿缓缓坐直身子,那双深陷的眼睛忽然射出锐利的光:

“昭儿,你掌禁军多年,竟还如此天真?”

“曹真虽死,余威犹在。”

“夏侯玄镇守成都,手握重兵。”

“如今夏侯霸投敌,正是天赐良机。”

他端起药碗,一饮而尽,苦涩使得他嘴角微微抽搐:

“我司马家背负血海深仇,如今我病体沉重,恐难以为力。”

“师儿又步行殁于阵中,为国捐躯。”

“现在司马家全族的希望,便都落到你身上了。”

“要想在这世道中立足,就不能有妇人之仁。”

正是:绝栈道夏侯断归路明心迹诸葛纳遗臣。

话分两头,

成都,魏王宫。

司马懿弹劾曹真的奏疏,很快便传回了成都。

奏疏中备言夏侯霸背魏投汉,关中传来消息,齐汉已封其为车骑将军。

夏侯氏手握重兵,若有人效仿,则大魏危矣!

曹叡眉头紧锁:

“夏侯一族庄王起便忠心耿耿,夏侯霸一人之过。”

“何至于牵连全族?”

正当此时,侍中赵俨上前一步:

“大王,臣忆昔年庄王曾言:”

“司马仲达有鹰视狼顾之相,非人臣之容。”

“今司马丞相急于清算夏侯氏,恐别有用心。”

殿内一时寂静。

黄权插言都按:

“然夏侯霸投敌亦是不争之实,若不及早防备。”

“一旦有变,悔之晚矣。”

曹叡沉吟半晌,长叹一声:

“孤非疑司马仲达,然夏侯一族树大根深。”

“若贸然动手,恐生兵变。”

谯周建议道:

“大王只需下一道密诏,准许司马丞相清查夏侯部曲。”

“明升暗降,逐步削权,则可不惊动各方。”

曹叡沉吟良久,终是点头:

“便依爱卿所言,然务必稳妥,勿使局势动荡。”

得到了曹叡的默许,

司马懿便以整编军马为名,开始对夏侯氏势力进行清算。

渭水西郊大营,原本隶属曹真的三万精兵被重新整编。

司马懿坐镇中军帐,虽不时咳嗽,却丝毫不减威严。

“曹真将军麾下部曲,久戍边关,劳苦功高。”

司马懿对众将宣示。

“今奉大王旨意,特擢升各级将领,调入内地任职。”

帐下一片哗然。

名为升迁,实为削权,众将皆心知肚明。

偏将夏侯杰挺身而出:

“丞相!我军驻守汉中多年,熟悉边防。”

“突然调离,恐于国防不利!”

司马懿淡然道:

“夏侯将军多虑了。”

“国家已有安排,尔等不必担忧。”

说罢,挥手示意侍卫上前。

夏侯杰怒目圆睁:

“莫非丞相疑我夏侯氏忠心?”

“我族为曹魏江山流血流汗,岂容如此猜忌!”

司马懿眼神一冷:

“夏侯霸投敌之事,尔作何解?”

“一人之过,何至于牵连全族?”夏侯杰抗声道。

司马懿忽起,虽老迈却仍具威严: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