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刘理如遭雷击,踉跄后退:

“为何……为何不等本王再见岳父最后一面?”

管家叩首道:

“此乃李相爷安排,说徐州是老爷生前夙愿。”

“陛下特准在皇陵设衣冠冢,以供京中亲友祭奠。”

刘理默然良久,方沉声道:

“备车,往皇陵。”

时值清晨,皇陵笼罩在薄雾之中。

守陵将士见越王车驾,急忙开启陵门。

刘理独行在神道上,但见松柏森森,鸦声凄厉。

至功臣陪葬区,果然见一新立墓碑,上书“汉首相陈元龙桓宣正公之墓”。

碑前香炉尚有余温,想是近日仍有祭拜之人。

刘理屏退随从,独自跪坐碑前。

他轻抚冰凉石碑,终于泪如雨下:

“岳父大人!不肖婿刘理,来迟了!”

声音哽咽,在寂静陵园中格外凄楚。

“忆昔淮南初见,岳父教理兵法布阵,讲解治国之道。”

“后蒙岳父不弃,以爱女相许,更时时教诲……”

刘理泣不成声,“理在越国,无一日敢忘岳父嘱托。”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皆遵岳父昔日教诲。”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

“此乃越国近年政绩,本欲请岳父指点……谁知天人永隔!”

忽然一阵疾风掠过,卷起满地纸钱。

守陵官远远望见,只见越王伏地痛哭。

状极悲切,不禁暗自唏嘘。

哭至力竭,刘理方整衣冠,焚香再拜:

“岳父在天之灵放心,理必善待瑶儿,恪守为婿之道。”

“越国百姓,理亦当视若己出。”

祭奠完毕,刘理正欲离去,忽见太子刘禅携祭品而来。

兄弟二人陵前相遇,俱是一怔。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天地可鉴。”

“为兄已奏请父皇,特许越王妃每月可至皇陵祭扫。”

刘理深深一揖:

“多谢皇兄成全。”

“自家兄弟,何必言谢。”

刘禅扶起他,低声道:

“只是近日朝中颇有非议,说三弟借奔丧之名,图谋不轨。”

刘理正色道:

“皇兄明鉴!理此番返京,纯为尽人子之孝。”

“若有人妄加揣测,理愿当面与他对质!”

刘禅凝视他片刻,终是拍拍他的肩:

“……为兄自然信你。”

“只是树大招风,三弟还需谨慎。”

刘理颔首,继续哭祭陈登。

皇陵之内,他抚碑痛哭,声嘶力竭。

连日奔波加之悲痛过度,竟一时气急攻心,昏厥在地。

“三弟!!”

刘禅大惊,急忙上前扶起。

但见刘理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太子急唤随行御医。

一阵忙乱后,

刘理方悠悠转醒,见自己躺在太子怀中,泣道:

“皇兄,臣弟失仪了……”

刘禅叹道:

“三弟孝心感天,何罪之有?”

遂命人备暖轿,亲自送越王回府。

消息传入宫中,刘备正与李翊商议朝政。

闻报后,刘备良久不语,眼角隐有泪光。

“陛下?”李翊轻声唤道。

刘备长叹道:

“朕这些儿子中,阿斗仁厚,刘封刚勇,唯有刘理……最重情义。”

“陈元龙果然没有看错人。”

李翊眨巴眨巴眼睛,躬身道:

“越王纯孝,实乃陛下之福。”

正当此时,内侍来报越王求见。

刘备宣入,见刘理面色憔悴,由内侍搀扶而行。

“儿臣叩见父皇。”

刘理欲行大礼,被刘备止住。

“吾儿身体虚弱,不必多礼。”

刘理跪地泣诉:

“儿臣方才在皇陵,思及岳父养育之恩,不能自已。”

“如今岳父已去,儿臣恳请父皇准允,让儿臣入宫侍疾,以尽人子之道。”

李翊眉梢一扬,面上仍是平静如水,没有说话。

而是静静观察刘备的神色。

刘备蹙眉道:

“汝自己尚需调养,岂能再劳心劳力?”

“父皇!”

刘理叩首及地,“儿臣已失岳父,若不能再尽孝于父皇膝下,生亦何欢?”

“况且……”

他抬头泪眼婆娑,“儿臣在越国钻研医理,颇通调理之道。”

“愿日夜侍奉,以求父皇圣体早愈。”

一旁的内侍见状,皆为刘理孝心所动,遂纷纷劝道:

“陛下,越王一片孝心,天地可鉴。”

“不如且允其所请,也可全父子天伦之乐。”

刘备沉吟片刻,终是点头:

“既如此,便准你暂居偏殿。”

“然需答应朕,不可过度劳累。”

刘理大喜过望,连叩三首:

“儿臣遵旨!必当时时谨记父皇教诲。”

自此,刘理便搬入宫中偏殿。

每日五更即起,亲尝汤药。

午间陪刘备散步闲谈。

夜晚则诵读奏章,为父皇分忧。

这一日,天尚未明,他已候在寝殿外。

内侍劝道:

“陛下尚未起身,越王可至偏殿用茶等候。”

刘理恭声道:

“臣为子侄,理当侍立候驾。”

殿门开启,刘备见刘理立于寒风之中,不禁动容:

“吾儿何苦如此?”

“儿臣久离膝下,恨不能朝夕侍奉。”

刘理上前搀扶,动作轻柔熟练。

他亲自为刘备梳洗更衣,又试过汤药温度,方奉至御前。

用膳时,

刘理细心布菜,将鱼肉去刺,羹汤吹凉。

刘备见此,心头大为感动,叹道:

“昔日在徐州时,汝尚年幼,吃饭还需人喂。”

“如今竟如此细心。”

刘理垂首,泣道:

“儿臣在越国,常忆少时父皇教诲。”

“治大国如烹小鲜,须用心把握火候。”

“侍奉父皇,更当如此。”

早朝后,刘理常陪刘备在御园散步。

这日行至梅林,刘备忽道:

“朕闻你在越国推广稻作,百姓称颂。”

“儿臣谨记父皇以民为本之训。”

刘理谦逊道,“越地多山,儿臣效法李相在徐州之法,修梯田,兴水利。”

刘备见他既记住了自己的教诲,又向李翊学习为政之道,大为满意,颔首道:

“……李相确是治世之能臣。”

“然朕观你奏章,越国赋税较他处轻三成,这是何故?”

刘理跪奏道:

“儿臣以为,民富则国强。”

“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方是长久之计。”

刘备扶起他,目光欣慰:

“汝能如此想,朕心甚慰。”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