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刘备示意内侍接过奏疏,缓缓展开。

陈群继续陈述:

“古之肉刑,经圣人设置。”

“非为残民,实为恤刑。”

“今汉律废除肉刑,一年刑杀竟达万人。”

“若复肉刑,以刖、劓、黥等刑代死。”

“每年可少杀三千人,此乃仁政也。”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哗然。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刘备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群臣:

“陈廷尉之议,诸卿以为如何?”

一阵沉默后,

李翊稳步出列,深施一礼:

“……臣以为不可。”

李翊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肉刑惨酷,不用已历年数百。”

“一旦复行,恐善名未彰而恶名已宣。”

“今陛下初颁大赦,天下感念仁德。”

“若忽复肉刑,百姓何所适从?”

“陛下又将何以自处?”

陈群争辩道:

“李相岂不知,以肉刑代死,实为活人之术?”

李翊从容对答:

“活人之术多矣,何必取此骇俗之策?”

“臣以为,可按原来刑法的所欲轻之死罪,倍其居作刑期。”

“如此,内有以生易死之恩,外无刖劓骇耳之声。”

这番话引得朝中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太常卿杨仪便出列附和:

“……李相所言极是。”

“昔文帝除肉刑,天下称仁。”

“今若复之,恐失民心。”

大司农麋竺也道:

“肉刑一复,伤残者众。”

“不仅失其劳作之力,更使朝廷蒙暴虐之名。”

刘备看着这场争论,若有所思。

待群臣稍静,他忽然问李翊:

“……朕有一事不明。”

“建国之初,卿屡次上书,主张严刑峻法。”

“如今海内初定,卿却屡屡建言废除酷刑。”

“何以前后相悖若此?”

李翊再拜,从容应答:

“……陛下明鉴。”

“昔者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不知禁。”

“若不以严刑立威,何以止暴禁非?”

“此乃乱世用重典之意。”

他稍作停顿,环视群臣,继续道:

“今海内初定,人民思安。”

“当此之时,宜施仁政,使民休养生息。”

“故治国之道,当因时制宜。”

“昔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之谓也。”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

他转向一旁监国听政的太子刘禅:

“太子可听明白了?”

年轻的刘禅恭敬地回答:

“儿臣谨听。”

刘备语重心长地说:

“李相治国,深知变通之道。”

“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此乃通达之见。”

“汝当谨记,为政者当审时度势,不可拘泥于一法一策。”

刘禅躬身领命: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认真学习李相治国之道。”

李翊连忙谦辞:

“……臣不敢当。”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此乃天下之福。”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诏:

“朕思肉刑之议,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肉刑惨酷,断不可复行。”

“其按李相所奏,凡可轻之死罪,倍其居作之期。”

“另命廷尉府重订刑律,务求宽严相济,合于时宜。”

诏书既下,群臣拜服。

陈群虽未全遂其志,然见李翊之议确实周详,也心悦诚服。

肉刑之议既罢,刘备又谈下一件事。

“诸卿,”刘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陈相仙逝,朕心甚痛。”

“然国不可一日无相,内阁不可久无首辅。”

“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首辅人选。”

话音甫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御史中丞周鲂率先出列:

“陛下,臣以为李相虽致仕归隐。”

“然其威望素著,才干超群。”

“当此国家用人之际,不妨请李相再度出山。”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不少朝臣的附和。

步骘紧接着奏道:

“……周御史所言极是。”

“李相昔年主持朝政,内修政理,外御强敌,方有今日之盛世。”

“若得李相再度执掌内阁,实为社稷之福。”

阶下群臣中,多有李翊昔日门生故吏。

此刻纷纷进言,恳请李翊复出。

然而,一直静立班列之前的李翊,却缓步出列,深施一礼:

“……老臣多谢诸君厚爱。”

“然老臣既已致仕,便当安心养老。”

“且自古贤者退而不返,方显朝廷人才济济。”

“这首相之位,老臣断不敢受。”

刘备微微倾身:

“子玉既不愿复出,可有人选举荐?”

李翊从容奏对:

“陈相临终前,曾与老臣密谈,举荐四人:”

“庞统庞士元、刘晔刘子扬、徐庶徐元直,及诸葛亮诸葛孔明。”

“此四人,皆国之栋梁也。”

话音方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太仆出列道:

“如今朝野之中,以庞士元呼声最高。”

“其在徐州任上反腐之时,政绩斐然,深得青徐一带民心。”

董允却道:

“刘子扬亦是不二人选。”

“其执掌户部多年,精通财政。”

“如今国库充盈,多赖其力。”

刘备静听群臣争论,目光深邃。

待议论稍歇,他忽然问道:

“关中战事,近来如何?”

这一问,看似突兀。

却让精明的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天子心意——

诸葛亮如今正担任雍凉都督,镇守关中。

刘琰当即会意,立即奏道:

“诸葛亮在关中,屡破魏军。”

“稳固边防,功勋卓著。”

“臣以为,不妨召其回京,委以首相之任。”

这一提议,顿时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光禄勋邓芝立即附和:“

诸葛孔明确为不二人选。”

“其昔日随李相学习政务,深得真传。”

“后又经多方历练,文武兼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选择。

谏议大夫便直言不讳:

“诸葛亮虽有才干,然与李相、陈相比,终究资历尚浅。”

“首相之位,关系国本,岂可轻授?”

司隶校尉也道:

“庞士元、刘子扬皆在建国初时便已入仕,功勋卓著。”

“诸葛亮虽才,当循序而进。”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刘备静静听着,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翊身上:

“子玉以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身上。

李翊缓步出列,朗声道:

“老臣以为,不妨给孔明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满堂皆默。

李翊继续道:

“昔年老臣教导孔明时,便知其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其在地方、在军中,皆证明才干。”

“虽年轻,然锐气正盛,正是开拓之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