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一顿,环视群臣:
“况且,万事有陛下掌舵。”
“有老臣等在旁辅佐。”
“纵有差池,亦无大碍。”
刘备闻言,龙颜大悦:
“子玉此言,正合朕意。”
“既然如此……”
“陛下,”
李翊忽然打断,“老臣尚有一言。”
“可命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
“徐庶仍与太史慈一同掌兵部。”
“如此既可让诸葛亮施展抱负,又可保朝政平稳。”
随着鲁肃、荀攸的相继病逝。
内阁的左右二相位置一直是有空缺的。
这所以空缺出来,既是需要给权力交接一个缓冲。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帮陈登巩固权力。
如今陈登病逝,内阁的大权位置相继空出。
这一周全之策,顿时让原本反对的臣子们也心悦诚服。
不少大臣纷纷表示:
“若如此安排,臣无异议。”
刘备见群臣再无反对,遂下诏:
“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授内阁首相,总领朝政。”
“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共参机要。”
退朝后,刘备独留李翊至后殿。
春风透过窗棂,吹动殿内的帷幔。
“子玉今日力排众议,举荐孔明,可是已有全盘考量?”
刘备问道。
李翊含笑:
“孔明之才,胜老臣多矣。”
“只是资历尚浅,需人扶持。”
“今有庞统、刘晔为辅,徐庶掌兵,朝政可保无虞。”
刘备点头称善,忽又道:
“子玉当真不愿再执掌朝政?”
李翊微笑摇头:
“老臣年事已高,当效仿留侯故事,功成身退。”
“况且,为江山社稷计,当培养新人。”
“使大汉基业,代有贤才。”
言外之意,只要诸葛亮干的好。
李翊会把兵权也交给他。
到时候,真正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之所以不第一时间交兵权关,还是需要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毕竟朝中,现在只有李翊能够镇住群臣。
同时,李翊也需要对诸葛亮进行考核。
当诸葛亮能真正完全胜任首相之位时,李翊才会把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交给他。
即军权交给他。
……
长安都,督府内。
诸葛亮正与姜维、李严等人研讨伐魏方略。
案上铺着精心绘制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进军路线。
“若得朝廷准许,我军可分三路出关。”
诸葛亮手指舆图,目光炯炯:
“一路出潼关直取汉中,一路经阳平关袭取巴西,还有一路……”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捧着一卷黄绫诏书快步而入:
“都督,朝廷急诏!”
诸葛亮整了整衣冠,率众将跪接诏书。
当听到“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时,堂内众将无不愕然。
姜维第一个按捺不住:
“都督!伐魏大计正在紧要关头,朝廷为何此时召您回京?”
关中众人,此时都翘首以盼着朝廷批准他们伐魏灭蜀的提议。
没想到等来却不是允许出兵的命令,而是召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回京的诏命。
李严也皱眉道:
“莫非朝中有人忌惮都督功高,故意在此时……”
诸葛亮抬手止住众将议论,缓缓卷起诏书,目光深邃:
“既是朝廷诏令,我等自当遵从。”
他转向一直静坐一旁的陆逊:
“伯言,你如何看待此事?”
陆逊轻抚长须,微微一笑:
“都督,此乃喜事啊。”
见众人不解,陆逊徐徐道来:
“如今天子病重,陈相新丧,李相虽德高望重,却已半隐于朝。”
“此时急召都督回京,若非为继任首相,何必如此匆忙?”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
诸葛亮摇头叹息:
“我在关中虽有些许政绩,然与李相、陈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首相之位,如何敢当?”
“……都督过谦了。”陆
逊正色道,“公在交州、荆州、关中,政绩有目共睹。”
“况且……”
他压低声音,“既然朝廷已有决断,想必李相也已首肯此事。”
“你若不归,反倒显得怯懦了。”
诸葛亮默然良久,终于点头:
“伯言所言极是。”
姜维在旁侧问道:
“都督若去,关中军政如何是好?”
“伐魏大计岂不半途而废?”
诸葛亮沉吟道:
“我会上表朝廷,举荐伯言暂代关中军政。”
“你等务必尽心辅佐,不可懈怠。”
三日后,启程之时将至。
诸葛亮轻装简从,只带了十余亲随。
然而当他走出都督府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从都督府到长安城门,道路两旁站满了百姓。
有拄着拐杖的老翁,有怀抱婴孩的妇人,有放下农具的农夫。
还有捧着鸡蛋、布匹的商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上前,跪倒在地:
“都督!您在关中减赋税、兴水利、办学堂,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您这一走,我们该如何是好?”
顿时,哭声四起。
一个孩童挣脱母亲的手,跑上前拽住诸葛亮的衣袂:
“诸葛爷爷不要走!”
诸葛亮俯身抱起孩童,眼中已有泪光。
他想起八年前初到关中时,这里还是战乱后的荒芜景象。
这八年来,他与军民同甘共苦。
开垦荒地,重修水利,振兴文教……
交州十年,关中八年。
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八年呢?
“各位父老!”
诸葛亮声音哽咽,“亮奉诏回京,实非得已。”
“然陆伯言将军才德兼备,必能善待关中百姓。”
人群中有人高呼:
“我们只要诸葛都督!”
这时,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朗声道:
“都督在关中,不仅让我们吃饱穿暖。”
“更重开学堂,使寒门子弟也能读书明理。”
“此恩此德,永世难忘!”
诸葛亮将孩童交还其母,走向年轻人。
“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
“如今朝廷大开科举,放开门庭限制。”
“他日你若能金榜题名,便是对亮最好的回报。”
那年轻人深深一揖:
“学生定不负都督期望。”
陆逊在一旁看着这一幕,不禁感叹:
“昔日萧何治关中,百姓感念,也不过如此罢。”
最终,诸葛亮还是必须启程。
他向着送行的百姓深深三揖,翻身上马。
春风卷起他的衣袂,猎猎作响。
姜维、李严等将领一直送到十里长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诸葛亮在亭前勒马,“诸位请回吧,好生守护关中。”
姜维单膝跪地:
“都督放心,末将等必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诸葛亮点头,目光扫过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将领,最后落在陆逊身上:
“伯言,关中就暂时拜托你了。”
“具体的都督人选,还须等朝廷旨意下来。”
虽然诸葛亮委托了陆逊代管关中诸事。
但只有朝廷才能任命雍凉都督人选,诸葛亮说了不算。
他最多只能向朝廷建议,最终拍板决定的——
只有内阁和刘备。
陆逊郑重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