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诱其奢靡,暗弱国力,以待朝廷钧命。”
严畯接道:
“子瑜此计,虽自污声名,实为社稷。”
诸葛亮肃然起敬:
“兄长用心良苦。”
“……如今你在朝为相,”
诸葛瑾正色道,“更当谨慎。”
“我观朝中势力错综复杂,尤其那些世家大族,似乎对我们诸葛家有颇多微词啊。”
“……是啊,朝中许多大臣,仗着自己从龙日久,相当跋扈。”
“陛下又向来宽仁,善待老兄弟,所以对他们大多包容。”
正说着,门吏来报:李相过府。
李翊披着夜色而来,笑道:
“闻得子瑜回京,特来叨扰一杯酒。”
三人连忙迎入。
酒酣耳热之际,李翊忽道:
“子瑜可知,此番调回,其实是孔明一石二鸟之计?”
诸葛瑾一怔。
李翊乃有条不紊地解释:
“此既救你脱离险境,又借机在朝中安插臂助。”
“光禄大夫虽非要职,却可以参议朝政。”
诸葛亮含笑不语。
窗外雪停,月出云开,清辉满院。
诸葛瑾凝视弟弟,忽然觉得当年那个在琅琊老家苦读的少年。
如今已真正成长为家族中,足以擎天的栋梁之柱。
与此同时,
长乐宫内灯火通明,刘备躺在龙榻上。
剧烈的咳嗽声不时打破夜的宁静。
“咳咳……逆子……这个逆子……”
刘备面色潮红,手中紧紧攥着吴国来的奏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还在为刘永的事情而生气。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个个都优秀。
一听说刘永竟然在吴国整日天酒地,这让刘备内心极度失望不满。
越王刘理与太子刘禅分立榻前两侧,皆是满面忧色。
刘理小心地奉上温水:
“父皇息怒,保重龙体要紧。”
刘备将水推开,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
“朕修个偏殿,尚自斟酌再三……”
“他竟敢……竟敢耗费千万建什么望仙台……”
“他还真欲成仙耶?”
这时,华佗提着药箱匆匆入内。
这位早过甲之年的神医须发皆白,眉宇间凝着凝重。
“陛下,”
华佗施礼后上前诊脉,手指搭在刘备腕间良久,眉头越皱越紧。
“肝火郁结,邪气侵肺,此乃急症。”
刘禅忙问:
“华先生,父皇的病……”
华佗摇了摇头:
“陛下旧疾未愈,又添新忧。”
“若不及早医治,恐生变故。”
说着从药箱中取出一包药材,“此乃老朽新配的‘清肺汤’,或可医治。”
“只是……”
“只是什么?”
两名皇子异口同声地问、
华佗迟疑片刻,道:
“此药中有一味‘雷公藤’,药性极猛。”
“为保万全,需先令人试药,观察反应。”
殿内顿时寂静。
几个内侍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垂首不敢作声。
就在这片刻寂静中,刘理忽然上前一步:
“儿臣愿为父皇试药。”
不等众人反应,他已取过药碗,轻抿一口。
药汁苦涩,让他微微蹙眉,却仍将剩余药汁一饮而尽。
“理儿!”
刘备挣扎欲起。
“你……你没听华大夫说此药药性极猛吗?”
“试药让内侍去试便可,何须你亲自尝试?”
刘理跪在榻前,眼中泪光闪烁:
“儿臣自幼读圣贤书,深知礼义。”
“《礼记》有云:‘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父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父皇既是儿臣的君,又是儿臣的父。”
“既是君父,儿臣自当为父尝药。”
这番话情真意切,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刘备凝视着这个平素沉默少言的儿子,眼眶微湿:
“理儿有心了……”
他伸手轻抚刘理头顶,目光却不经意间扫过一旁的刘禅。
这一瞥之间,刘备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失望。
虽然转瞬即逝,却被华佗敏锐地捕捉到了。
半个时辰后,
刘理并无不适,华佗这才重新煎药奉上。
刘备服药后,咳嗽渐止,面色也缓和许多。
“华大夫妙手回春。”
刘备倚在榻上,声音仍显虚弱。
华佗躬身道:
“此乃越王孝心感动天地,非老朽之功。”
这时,内侍来报首相诸葛亮求见。
刘备示意宣入。
诸葛亮入内,见刘备病情缓和,方松了口气:
“臣闻陛下不适,特来问安。”
刘备叹道:
“朕无大碍,只是……想起当年在徐州时,也曾这般咳嗽不止。”
“不过那时,还是云长亲自为朕尝的药。”
他目光悠远,似在回忆往事:
“如今云长已逐渐老去,朕身边……也就剩下你们这些老臣和这几个孩子了。”
刘理闻言,再度跪拜:
“儿臣愿效法二叔,尽心侍奉父皇。”
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殿内微妙的气氛,又见刘禅面露窘迫,便温言道:
“太子殿下方才定是忧心过度,一时失了分寸。”
“臣记得去岁陛下微恙,太子曾三日不眠,亲侍汤药。”
刘备神色稍霁,对刘禅道:
“朕知你孝心。”
刘禅这才回过神来,连忙道:
“儿臣愚钝,不及三弟机敏。”
夜深了,刘备服过第二剂药后沉沉睡去。
华佗与诸葛亮一同退出寝殿。
廊下月色如水,华佗忽然低声道:
“丞相可曾察觉,陛下对太子似有……疑虑?”
诸葛亮凝望宫墙上的新月,良久方道:
“太子仁厚,乃万民之福。”
华佗摇头:
“然治国之道,仅凭仁厚恐怕……”
诸葛亮却道:
“先生难道不明白李相爷的意思吗?”
“他希望有一个听话的二代,而不希望有一个想法极多,不受控制的二代。”
这话虽然说的极为隐晦,但还是令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华佗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
他下意识屏住呼吸,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
世人皆知,李相爷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而听话温顺的刘禅,显然是李翊心目中最理想的二代君主。
刘理虽然能力极强,但想法很多,很难受到约束。
这显然与李翊的执政理念相悖。
尤其李翊主张在统一天下后,便效法文景之治。
全面与民生息,恢复生产。
文景之治又叫黄老之治。
那么,符合道家“无为”思想的二代之中,似乎仅刘禅一人了。
其他摆烂的君主,要么是年纪太小,要么就是母妃势力太弱。
皆不如刘禅根正苗红。
话未说完,便见刘理从殿内轻手轻脚地走出,对二人施礼:
“父皇已安睡,有劳二位费心。”
望着刘理离去的背影,华佗轻叹:
“越王殿下……倒是颇肖陛下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