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邓艾大怒:

“姜维孺子!焉敢阻吾归路!”

拍马挺枪,直刺姜维。

姜维挺枪相迎。

二将战作一团,枪影交错,火星四溅。

战约数合,邓艾因久战力疲,渐渐不支。

司马昭在关上望见,急令:

“弩手准备!”

就在邓艾险象环生之际,忽闻关上鸣金之声。

邓艾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姜维正要追击,忽见城上弩箭齐发。

这弩非同寻常,一弩可发十矢。

正是司马懿生前仿制汉朝连弩所制。

箭雨铺天盖地,汉军顿时人仰马翻。

姜维急令退兵,检点损失,折兵数百。

望着阳平关上飘扬的魏旗,姜维感慨道:

“不想魏国军工竟已至此。”

“连弩本是我朝利器,今反为其所制。”

转身对副将道:

“回朝后,我当上书朝廷,严格管制工匠,禁止其私自传授技艺。”

副将叹道:

“……将军所言极是。”

“只是技术既已流传,恐难完全禁绝。”

姜维默然片刻,忽道:

“传令全军,暂退三十里下寨。”

“来日再图破关之策。”

而此时阳平关上,邓艾已是精疲力尽。

司马昭亲自为邓艾包扎伤口,见其浑身创伤,不禁叹道:

“今日若无先父所制连弩,恐阳平关已失。”

邓艾苦笑道:

“吾自负知兵,今日几为陆逊、郭淮所算。”

“若非二公子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遥望关下汉军连营,邓艾神色凝重:

“此战虽败,然天下之争,方兴未艾。”

“来日再与姜维决个高下!”

与此同时,

麴山城中,已是人间地狱。

句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头巡视,所见皆是奄奄一息的士卒。

城内存粮早已告罄,战马也已宰杀殆尽。

昨日又有一百三十七名士兵在睡梦中再未醒来——不是死于刀剑,而是亡于饥寒。

“将军……”

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墙角传来。

句安走近,见是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士兵,面色惨白如雪。

“援军……何时能到?”

句安喉头哽咽,无法作答。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雪飘落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

回到军帐,众将齐聚,个个面如死灰。

副将王韬声音嘶哑:

“将军,城中能站立的士兵已不足三千。”

“若再守下去……”

另一将领接口:

“邓都督若来,早该到了。”

“恐怕……”

句安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出征前邓艾的嘱托:

“麴山二城,关系北伐大计,望将军死守待援。”

死守待援……可援在何方?

当夜,句安独坐帐中,面前摊开地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亲兵送来半碗稀粥,这是城中最后的存粮。

“将军,用些粥吧。”

句安挥手:

“分给伤兵。”

三更时分,句安终于做出决定。

他召集众将,声音低沉而坚定:

“明日……开城。”

众将默然。

副将泣道:

“将军!我等愿与城池共存亡!”

句安摇头,眼中含泪:

“吾亦愿战死沙场,以全忠义。”

“然城中数千将士何辜?岂能随我等葬身于此?”

翌日清晨,麴山城门缓缓开启。

句安率众将卸甲出城,面向汉军营寨单膝跪地。

陆逊、郭淮并骑而出。

见句安等人形销骨立,不禁动容。

句安双手奉上佩剑: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唯愿将军善待城中士卒,句安任凭处置。”

陆逊下马,扶起句安:

“将军坚守孤城,力尽而降,非战之罪也。”

“吾必奏明朝廷,厚待将军及麾下将士。”

同日,

洛阳皇宫内,太子刘禅正在偏殿与近臣宴饮。

忽闻殿外传报:“

雍州八百里加急捷报!”

刘禅醉眼朦胧,挥手道:

“呈上来!”

内侍展开军报,高声诵读:

“雍州刺史陆逊上表:麴山已克,句安率众归降。”

“邓艾败走阳平,损兵万余……”

刘禅闻言大喜,举杯道:

“好!好!我军对魏军连连取胜,已形成强大血脉压制!”

“看来灭蜀……不不,灭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刘禅这段时间压力也是巨大。

因为父皇把灭蜀重任交给了他。

这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他最后的考验。

同时,一旦灭了魏国,那对刘禅个人的君主威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席间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坐在角落的李翊眉头紧锁。

这位须发皆白的相父突然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太子何出此言!”

满殿寂然。

刘禅手中酒杯险些跌落,酒醒大半。

李翊大步走到殿中,须发皆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太子身为监国,岂可轻言战事?”

刘禅慌忙起身:

“相父息怒……”

在刘禅的记忆中,相父的脾气其实是相当好的。

但唯独言及军事时,他便变得非常严肃。

李翊目光如炬,环视殿内诸臣:

“尔等可知,古来多少名将,拥兵百万而一夕溃败?”

“项羽钜鹿之胜,终有垓下之围。”

“曹操赤壁之火,徒留华容之叹。”

“今虽小胜,安敢轻敌?”

他转向刘禅,语重心长:

“今南方初定,西土未平。”

“太子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岂可因一时之胜而忘形?”

刘禅面红耳赤,躬身施礼:

“相父教诲,禅谨记于心。”

李翊神色稍缓,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出列奏道:

“太子,陆逊、郭淮等将士浴血奋战,立此大功。”

“朝廷当速行封赏,使三军感念天恩。”

“此所谓恩出于上也。”

刘禅点头: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该如何封赏?”

诸葛亮早有成算:

“陆逊可加封为镇西大将军,郭淮为征虏将军,姜维升为中护军。”

刘禅深吸一口气,肃容道:

“就依诸葛丞相所议,重赏雍州将士。”

“另传令各州,严加防备,不可因胜而骄。”

他走到殿门,望向西方天际,轻声道:

“这天下之争,果然还远未结束。”

殿内群臣躬身领命,唯有李翊看着刘禅的背影。

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