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425章 邓艾继司马丞相遗志北伐中原,陆逊与姜维 郭淮联手,大破魏军

章武十六年,盛夏。

成都皇城之内,铜雀栖檐,蝉鸣聒耳。

魏王宫中,冰鉴散出的凉气难解满殿沉闷。

曹叡身着玄色王袍,斜倚案前,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虑。

阶下,镇西将军邓艾躬身而立。

他双手高举奏章,声如洪钟:

“臣艾昧死以闻:今刘备病体沉重,李翊半退,陈登病死。”

“前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又调离了关中,齐国局势如此动荡,此天赐良机也。”

“目今刘备放权使太子刘禅监国,刘禅懦弱,中国将危。”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

“臣愿领王师,兴兵北伐,克服中原。”

“匡扶正统,以报大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内侍接过奏章,呈于曹叡。

曹叡展卷细览,指尖轻敲案几,不发一言。

这时,尚书令谯周出班奏道:

“大王不可!近者,大将军曹真、丞相司马懿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士载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邓艾转身面对谯周,目光如炬: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

“何日可以恢复中原乎?”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谯周捋须摇头,“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谯大夫此言差矣!”

邓艾声调激昂,“吾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兵法。”

“且此前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

“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殿上群臣窃窃私语,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曹叡终于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卿之意,孤已尽知。”

“然则……”

他停顿片刻,望向殿外远方、

“自庄王败走关中,已二十余载。”

“我等偏安蜀地,日夜思归。”

“今中原空虚,确是天赐良机。”

谯周急道:

“大王!诸葛亮虽离关中,然其经营中原多年,法令严明,民心归附。”

“且闻其子弟姜伯约才略不凡,更兼有陆伯言为辅。”

“庞令明更是骁勇善战之辈。”

“若轻启战端,恐……”

“尚书令多虑了!”

邓艾出声打断道。

“李子玉已老,中原一帮功勋老将,仗着资历高,大多心怀鬼胎,不服中央。”

“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说,京中不少老臣,都过着奢靡的日子。”

“如今刘备病重,刘禅暗弱,此正是我大魏重振之时!”

曹叡闭目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卿既欲北伐,可尽忠竭力。”

“勿堕我国锐气,以负孤命。”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比如,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

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此一来,便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而司马懿与曹真也真的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仅剩赵俨一人未出都城。

但他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曹叡的权力影响有限。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

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而在司马懿、曹真相继死后,曹叡更是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

邓艾作为魏国年轻一辈的将领。

曹睿既想培养他,又不想让他在成都积累太多势力。

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既然邓艾主动请缨北伐,那曹叡自无不允的道理。

一旦功成,便是自己这个君主慧眼识珠,竟二王未竟之大业。

万一失败,也能进一步削国中将领的兵权。

邓艾伏地拜谢: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

退朝后,

谯周忽然追上邓艾,拉住他的衣袖说道:

“士载,何故如此急切?”

“且不论齐国是否真的虚弱。”

“即便中原真虚,然百足之虫,亦是死而不僵啊。”

“以弱魏伐强齐,诚不智也。”

邓艾叹道:

“谯先生,非我急切,实乃时不我待。”

“齐国强魏国数十倍,每拖一日,齐国便强我一分。。”

“若再蹉跎,此生终老于蜀,何颜见先王于地下?”

“然则兵者,国之大事……”

“我岂不知?”

邓艾遥指北方,“然今之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待刘备驾崩,李翊还政,则此生再无机会矣!”

谯周默然,良久方道:

“既如此,愿将军珍重。”

三日后,邓艾领敕辞朝,同司马昭及一众蜀将径到汉中。

临行前,曹叡亲赐宝剑一把,叮嘱道:

“孤与中原,有国仇家恨。”

“卿此行,关系社稷存亡,慎之,重之。”

邓艾再拜: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重托!”

……

汉中大营,旌旗蔽日。

邓艾召集诸将议事,帐中悬挂巨幅地图,标注着汉魏双方的势力分布。

征西将军张翼首先发言:

“将军,我军虽精,然不过五万。”

“闻中原仅是在关中便屯兵有十万,何以敌之?”

邓艾笑道:

“……不然,据我所知。”

“中原朝廷一直主张减少关中军费开支,所谓十万之兵,恐所言不实。”

“且纵真有十万人,其分驻各处,调度不易。”

“我已有计较矣。”

话未毕,亲兵来报:

“将军,羌族使者到了。”

邓艾大喜:

“快请!”

不多时,三位身着羌族服饰的使者入帐。

为首者抚胸行礼:

“邓将军,我家族长命我前来,愿与将军共图大事。”

邓艾亲自下阶相迎:

“有羌族勇士相助,此战可期!”

待羌使退下,邓艾环视诸将:

“今得羌兵万余,可为奇兵。”

“我意已决,分三路出兵:”

“一路出祁山,佯攻长安。”

“一路出子午谷,直取潼关。”

“我自领主力,出斜谷,断中原军后路。”

护军黄崇忧虑道:

“……此计虽妙,然风险极大。”

“若被陆逊识破,回师救援,我军危矣。”

邓艾点头:

“……黄护军所虑极是。”

“故我已遣细作往中原,散布流言,称鲜卑人将攻幽州。”

“诸葛亮必分兵防备,如此,关中空虚。”

诸将闻言,皆露喜色。

邓艾立于军帐之前,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目光如炬。

“句安、李歆听令!”

邓艾转身,声音铿锵。

两名将领应声出列:

“末将在!”

“今命你二人引一万五千兵,前往麴山前连筑二城。”

“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

“此二城如匕首,直指雍州腹地。”

“关系我军北伐大计,不可有失!”

句安、李歆齐声道:

“末将必不负将军重托!”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