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曹彰展开诏书,脸色渐凝。

左右亲信见状,纷纷围拢。

“曹叡小儿,如今知道来求侯爷了?”

部将夏侯衡冷笑道。

“当年庄王驾崩,究竟传位于谁,尚不可尽知。”

“若不是曹丕矫诏……”

参军闻言,急止曰:

“将军慎言!”

另一将领道:

“侯爷镇守江阳十余载,从未得朝廷半点粮饷。”

“今日有难,倒想起侯爷了?”

曹彰默然不语,目光投向北方。

良久,他沉声道:

“备马。”

“侯爷!”

曹彰猛然转身,虬髯戟张:

“尔等要某做不忠不义之人么?”

“国难当头,某岂能坐视?”

夏侯衡急道:

“侯爷三思!此去若胜,功高震主。”

“若败,性命难保。”

“倒不如作壁上观,待价而沽。”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倒吸了一口凉气。

什么叫待价而沽?

那不就是要曹彰当两边的摇摆人吗?

毕竟曹彰手里是有兵的。

此前说过,

从古至今,凡是带资进组的,待遇的都非常好。

像曹彰这种手里有兵的,如果能在关键时刻投靠汉军。

其百分之一百是能够得到优待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只要稍微有一点政治水平的,都不可能不优待这种有实力,且有象征意义的宗室降将。

所以曹彰的决定,是非常能够影响战争局势的。

“某意已决,诸公不必再议!”

曹彰斩钉截铁地说道:

“速点一万精兵,明日出征!”

三日后,成都行宫。

曹叡得报曹彰大军将至,亲率百官出迎。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

曹彰率军列阵城外,黑色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见大王仪仗出城,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臣曹彰,叩见大王。”

曹叡急忙上前搀扶:

“叔父请起!”

执手细看,见曹彰风尘仆仆,甲胄上犹带征尘,不禁哽咽:

“侄儿无能,累叔父受苦。”

曹彰见曹叡眼含热泪,想起兄长曹丕,心中百感交集:

“……大王言重了。”

“为国效力,臣之本分也。”

叔侄携手入城。

宴席之上,曹叡亲自把盏:

“孤闻叔父在江阳厉兵秣马,今日一见,果然军容整肃。”

曹彰举杯道:

“臣在江阳十余年,无日不敢忘先王遗志。”

“今诸葛亮犯境,正该效命。”

酒过三巡,曹叡叹道:

“不瞒叔父,如今朝中……能征善战之将寥寥。”

“若非万不得已,孤也不愿劳动叔父。”

曹彰放下酒杯,正色道:

“大王可知诸葛亮为何派赵云为先锋?”

“请叔父指教。”

“赵云年逾七旬,诸葛亮岂不知他年老?此乃激将之法。”

曹彰目光炯炯,“他要的就是我军轻敌。”

“某料定,汉中战事,另有玄机。”

曹叡恍然:

“叔父之意是……?”

“诸葛亮明攻汉中,暗图成都。”

曹彰握紧酒杯,“吾料定诸葛亮肯定要从出兵攻打阳平关。”

满座皆惊。

曹叡手中玉箸落地:

“这……这如何是好?”

曹彰起身下拜:

“请大王授臣全权,臣愿亲率精锐,驰援汉中,兼防阳平关。”

次日朝会。

曹叡拜曹彰为都督,假节钺,总领汉中军事。

诏书宣读完毕,却见谯周出班反对。

“大王!江阳侯虽勇,然久不在朝,恐难服众。”

“且……”

“且什么?”

曹彰虬髯微颤。

谯周昂首道:

“且建安年间,侯爷擅调兵马,先王曾下诏申饬。”

“今日授以重兵,老臣恐生变故。”

曹彰勃然大怒,正要发作,忽见一人越众而出:

“谯大夫此言差矣!”

众人视之,乃是车骑将军吴懿也

吴懿向曹叡施礼道:

“昔年楚汉相争,高祖用韩信而不疑。”

“光武中兴,推心置腹于云台诸将。”

“今国家危难,正当用人不疑。”

“江阳侯忠心为国,天地可鉴!”

“老臣愿与侯爷,共往汉中破敌。”

曹彰向吴懿投去感激的一瞥,随即解下佩剑,双手奉上:

“大王若疑臣心,请收此剑。”

曹叡离座,亲手为曹彰系回佩剑:

“孤若疑叔父,天地不容!”

又对谯周道。

“……谯大夫多虑了。”

“孤之叔父,岂是通敌者也?”

遂拜曹彰为都督,吴懿为副都督。

成都拨五千人马,并曹彰一万人马。

共计一万五千人,火速前往汉中支援。

不表。

……

洛阳南宫的后苑里,春日的阳光透过新发的柳枝,洒在青石铺就的演武场上。

刘备身着常服,坐在胡床上,看着场中两个老兄弟切磋武艺。

关羽手持青龙刀,张飞握着丈八蛇矛。

虽是演练,却依然虎虎生风。

刀光矛影间,两位老将须发皆白,但身手依旧矫健。

“二弟、三弟,歇息片刻吧。”刘

备咳嗽了两声,从身旁内侍手中接过药碗,一饮而尽。

关羽收刀而立,美髯在春风中飘动:

“兄长今日气色见好。”

张飞将蛇矛插在地上,抹了把汗:

“太医开的药总算见效了。”

“大哥这病拖了半年,可把俺急坏了。”

刘备微微一笑,转向站在一旁的儿子:

“阿斗,看你二位叔父的武艺如何?”

刘禅穿着太子常服,闻言躬身道:

“二位叔父勇武不减当年。”

“那你为何不跟着学些武艺?”

刘备问道,“朕让你每日清晨来此,可不是让你站着看的。”

刘禅迟疑片刻,抬头问道:

“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

“学武……究竟有什么用?”

刘备一愣,随即笑道:

“我儿何出此言?高祖斩白蛇起义,光武中兴汉室。”

“还有朕与你这二位叔父打下的天下,哪个不是靠马上得来的?”

刘禅不慌不忙地回答:

“可是父皇,汉惠帝与汉明帝,也不见得就会习武吧?”

“你!”

刘备猛地起身,随即一阵剧烈的咳嗽。

关羽、张飞急忙上前搀扶。

“陛下息怒。”

关羽劝道。

刘备推开二人的手,指着刘禅:

“朕让你读书,你读的书便是拿来与朕顶嘴的吗?”

正当气氛紧张之际,苑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老臣,在内侍的簇拥下负手而来。

“陛下何必动怒?”

老臣笑着行礼,“老臣在苑外都听见了。”

刘备见到来人,脸色稍霁:

“子玉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已经半隐于朝的前首相李翊。

虽已年近六旬,但依然精神矍铄,目光也依然锐利。

“老臣听说陛下今日精神见好,特来请安。”

李翊转向刘禅,眨了眨眼。

“方才听到太子殿下的疑问,倒让老臣想起一个典故。”

刘备重新坐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