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同时,还大手一挥。

拨了一笔款,给这些将士们开开荤。

汉中大营内,诸葛亮接到令书,立即召见姜维。

“伯约,朝廷已准你所请。”

诸葛亮将令书递给姜维,“然李相爷在密信中特别提醒,要注重攀援训练。”

“你可知道李相当年飞渡虎牢关的旧事?”

姜维恭敬回答:

“……略知一二。”

“听闻李相当年率精兵千人,一夜之间攀上虎牢关绝壁,奇袭得手。”

诸葛亮点头:

“……正是。:”

“李相爷特意派人送来当年训练之法,你可参照施行。”

接下来的半个月,汉中山区出现了一幅奇景:

数万将士在悬崖峭壁间进行攀援训练。

姜维亲自示范,将李翊所传的攀援技巧倾囊相授。

“注意落脚点!重心要稳!”

“绳索要检查三遍!”

姜维的喝令声在山谷间回荡。

刘永也积极参与训练,虽然起初笨手笨脚。

但在姜维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这日训练间隙,刘永擦着汗问姜维:

“将军,李相当年真的带兵飞渡了虎牢关?”

姜维眼中露出敬佩之色:

“……千真万确。”

“据说当年虎牢关守将自以为天险可恃,不料李相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趁夜攀上绝壁,一举破关。”

“此战之后,‘飞将军’之名也传遍天下。”

刘永感叹:

“若孤也能如此该多好……”

姜维正色道:

“殿下这些日子的进步,众将士都看在眼里。”

“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除了攀援训练,粮草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诸葛亮亲自设计了一种特制干粮——

将粟米炒熟磨粉,混合盐巴、肉干末,压实成块。

这种干粮不易腐坏,携带方便,一块可抵一日之食。

“每人携带二十日份干粮,务必小心保管。”

姜维在检查粮草时再三嘱咐。

武器方面,也做了特殊准备。

长兵器多数留下,代之以短刀、弩箭等便于山地作战的装备。

工兵则准备了大量的绳索、钩爪等攀援工具。

这日,魏延来找姜维,脸色不豫:

“伯约,为何不让某参与此战?”

“……这,这是丞相吩咐的。”

计划毕竟是魏延提出的,但执行人诸葛亮却交给了姜维。

姜维对此还是有歉疚的。

魏延面色不豫,大声说道:

“计划是某提出来的,丞相却不愿委我以重任。”

“何以如此厚此薄彼耶?”

姜维只得请魏延入帐,耐心解释说:

“文长勇冠三军,本是最佳人选。”

“然丞相考虑到偷渡阴平需要极强的凝聚力,文长性子刚直,恐与将士们相处不谐。”

魏延怒道:

“某待士卒如手足,何来不谐之说?”

“若论资历老,某早在荆州之时便追随陛下。”

“汝乃后进小生,依靠着李相爷的科举改革才得以崭露头角。”

“如若不然,汝不过天水一牧马少年耳。”

虽然常说东汉的士人鄙视圈非常严重,但军功阶级也同样如此。

士人鄙视圈主要是地域起事

比如河北士人看不起河南士人,河南士人看不起江淮士人。

而军功阶层的鄙视圈,主要有两个鄙视点。

一点是背景。

军功阶层其实非常看重出身背景。

比如马超,他祖上就是伏波将军马援。

因为这一点,即便是关羽都对马超比较敬重。

还专门提到说马超是“屡世公侯”,即在关羽看来,屡世公侯也能算作他个人一个优点。

这主要因为当时比较在乎“光宗耀祖”,祖上阔过也是优点。

另一点则是资历。

资历老的人,往往看不起新人。

所以新人加入,需要尊重老前辈,这是潜规则。

魏延资历毫无疑问是比姜维要老的,轻视姜维也很正常

姜维慨叹道:

“文长善待士卒不假,然与同僚多有不睦。”

“阴平道上,生死与共,更需要上下同心啊。”

魏延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

“某知道了。”

说罢,怏怏不乐地拱手离去。

姜维望着魏延的背影,心中颇感愧疚。

他知道魏延渴望立此奇功,但为了大局,不得不如此。

训练进入最后阶段时,姜维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他挑选了五百精兵,由刘永率领,进行为期三日的山地行军演练。

第一日,刘永就遇到了难题——

一名士兵在攀岩时受伤,需要抬送。

山路险峻,担架难以通行。

“用绳索制作担架,四人轮流抬送!”

刘永果断下令。

这个决定虽然拖慢了行军速度,但却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

第三日,部队按时返回大营。

诸葛亮亲自迎接,对刘永赞赏有加:

“殿下能体恤士卒,实乃难得。”

正式出发前夜,姜维在校场举行誓师大会。

“弟兄们!”

姜维站在点将台上,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明日我们就要踏上征途!阴平道上,九死一生!”

“但我们若是成功,就能直取成都,立不世之功!”

“吾今乘虚去取成都,与汝等立功名于不朽,汝等肯从乎?”

台下三万将士齐声回应,声震云霄:

“愿遵军令!万死不辞!”

誓师结束后,姜维回到营帐,发现诸葛亮已在帐中等候。

“伯约,这个你带上。”

诸葛亮递过一个锦囊,“遇到危难时打开。”

姜维郑重接过:“丞相……”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