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大明休养生息,平稳发展的时期,内阁自然也就平静,可等到大明开启土地改制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王崇古和俞大猷,就该退阁了,新党之中,只有胡宗宪算是一头狼。
但这头狼,是用来牵制平衡的,他同样也不适合在内阁常驻,所以…想及此处,徐阶眉眼低垂,心中却是明了,未来他们还会归内阁。
王崇古,俞大猷,毫无疑问的名将,终究不适合朝堂,等到他们在军中的威望足够,就可以带着大军,对外扩张,甚至是坐镇星辰世界。
想来,这些,才是皇上让其入阁的真正目的所在,皇上布局,何其远大,岂会做无用功。
只能说徐阶不愧是徐阶,这种老狐狸,虽然人不在朝堂之上,但是对朝局敏锐的察觉洞察力,依旧是大明头部的。
心思急转间,徐璠已经将自己准备数年的提议,呈交了上去。
“这七年时间,重工院的‘大地宝轮’,已经开始在两京一十三省境内动工,此外朝廷的锻造工业,火器工艺也在不断完善……”
“臣在嘉靖五十二年提出的‘仙明重工’的国策,已经步入正轨,因此臣提议,在‘仙明重工’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发展。”
嘉靖神识一扫,自然看完了徐璠奏本里的内容,心中也不由的惊讶起来。
不成想,这个老实又忠厚人的徐璠,竟有成为大明科学先驱的潜质。
“不错,都看看吧……”嘉靖说着,神识催动,将奏本内容,投影到了石桌之上。
霎时间,金色的卷轴铺开,所有人都看到了奏本上的内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巨长的一串奏本名字。
“《大明灵气时代·炼器技艺与工坊制造业并进,灵气工业时代提议》…嘶!”俞大猷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了出来,然后下意识的看向身旁的王崇古,眼神当中表达的意思很清楚。
奏本名,还能写这么巨长?
身为武官的他,得益于景王跟裕王如今合作,可以说政务,奏本都是朝王崇古的。
反正大差不差,毕竟如今的军中就是发展,发展,还是发展,再要么就是军需和训练。奏本这些,写的内容可以说是少的可怜。
这么长,这么……让人看不懂,但大为震撼的奏本名,着实让他有种开眼界的感觉。
相比于俞大猷这个十足的底层武官,王崇古好歹也是曾经做过兵部侍郎,当过文官的人,自然不会表现的这么没见过世面。
不过…这种巨长的奏本名,他也头次见。但他就算头一次见,也不会在俞大猷面前表现出来,男人,怎么能说自己不行?
“还不错。”王崇古双手交叉,微微后仰,也不去看俞大猷,有种淡淡的高深莫测。
还别说,这还真把俞大猷给唬住了,同时不由的心中感慨,不愧是当过京官的。
这巨长的奏本名,众人也只是稍稍惊讶而已,而后便被上面的内容所吸引了目光。
只见最开端,写着:“工业时代简述”几个大字。
工业?看到这个乍一看并不陌生的词汇,众人联想到了很多,比如“工匠业”?
当然,第一反应还是觉得,徐璠以一行一业,冠以时代之名,有些夸大和疑惑。
当然觉醒后世记忆的嘉靖,对“工业时代”这几个字倒是并不陌生,但也仅限于大致了解,毕竟那二十多年的记忆他只是个普通人。
后世之所以能那么的发达,强大正是因为每个国家,都开启了工业时代。
那些奇妙的科技、整理成学派的“科学”之说,将整个人类世界,总结为科技文明。
当初了解到的时候,嘉靖也是感慨不已,同时举一反三,自然明白,如今大明继续发展下去,必然就是一个“修仙文明”?
对于那“科技文明”,修仙的嘉靖,已经不怎么向往了,科技能长生吗?很显然不能。
至少,就自己那二十多年的后世记忆力,可没有科技增加寿元的说法,练气期都不如。
不过作为一个帝王,他看待问题,又有不同,“科技文明”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工业,强大的器械,钢铁森林般的城市,电力、网络等等,用于民众确实不错。
至于上层大明的话,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传送阵不比飞机火车快?通讯玉简,品质越高,夸世界都能传音,甚至是影像传输。
所以相比起来,所谓的“科技文明”,嗯,不过是用于改善民生的一件……工具尔。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工业时代”这四个字,在大明朝倒是被徐璠给率先提了出来。
对此,嘉靖也没有觉得不妥,或者说怪异,这种学派说法,前者,后来者,都有大才提出,我大明朝的工部尚书,为何不能是那等大才?
别说徐璠提出一个看似超前的理念学说,就算是某天随着大明的发展,以及对自然探索发现,有人提出后世大杀器的“原子弹”之流,那在嘉靖看来,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后世有大才之人可以引领时代,今朝我大明天才,为何不可?大明百姓,不比旁人差!
这份底气嘉靖还是有的,本命物不断打磨,泽庇天下万物众生,出群天才,很难吗?
徐璠自然不知道自家皇帝心中的想法,继续对所有人解释着。
“所谓‘工业’,”徐璠侃侃而谈,将自己这些年总结的‘工业时代’,这个全新的,能引领一个时代,甚至是位列百家之外的另一学说展示出来,“指取天地之材,借人力之巧,以器械辅助,制造器物,以供民用,或备国需。”
“譬如农夫耕田得谷,乃农业之事。工匠以木石金属造作器皿房屋,此即工业之范畴也。”
随着徐璠开讲,帝玺突然滴溜溜旋转,尽是配合他,在石桌上凝聚出几个耕种的小金人。
而后,在金色田地旁,又出现用工具建造房屋,眨眼一个部落,然后是小镇,城池。
徐璠看到这一幕,则是朝嘉靖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知道这是皇上在鼓励自己,越发的有信心了起来,当即继续滔滔不绝的开讲。
“工业,亦分轻重。”
“轻者,如织造布帛、制作瓷器,皆民生所必需;重者,如冶炼钢铁、铸造兵器,乃国家之根基。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工业之兴,能增民力,富国强兵。”
“百姓因工业而衣食无忧,国家因工业而愈发强盛。”
“以上,便是工业时代之概述!”给众人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工业后,徐璠语气顿了顿。
此时,包括严嵩众人在内,这才明白过来,徐璠说的“工业”并不是简单的工匠业。
而是一种,从更高层面出发,类似于修仙一样,惠及整个大明朝的……国策?
不过在场众人都是稳重之辈,自然不会因为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业概述真的妄下结论。
他们都看得出来,徐璠必然是为此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再加上皇上必然早已经用神识看过了这上面所有的内容,让众人一同看,这就说明徐璠今日要上奏之事,并不是无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