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一块石灰岩碎块和一块颜色较深的黏土块:“关键在于火候和配比,公至,帮我找人搭个土窑,要能烧砖瓦的那种竖窑,小一点没关系,现在也不过是实验。”
这段时间韩暨都在忙着春耕以及开荒事宜,所以张显也没太多的麻烦他,而现在春播将近结束,开荒也步入正轨,他也总算是可以抽调人手做水泥的上手实验了。
韩暨闻声点头应诺。
几天后,虑虒城西一处僻静角落,一座简易的竖窑拔地而起。
窑口不大,但窑膛颇深,由耐火的黏土砖垒砌而成。
张显亲自指挥着几个精心背调后挑选出来的可信赖工匠,开始了水泥制造。
他让人将精心挑选按不同比例混合的石灰岩碎块、黏土碎块以及少量磨细的铁矿渣,分成几小堆,分别标记。
“第一窑,纯灰石粉。”张显指着标记为“甲”的料堆。
“第二窑,灰石七成,黑泥三成。”标乙、
“第三窑,灰石六成,黑泥四成。”标丙、
“第四窑,灰石六成,黑泥三成半,再加半成这铁匠铺的黑渣粉。”标丁、
“第五窑,灰石五成,黑泥四成半,黑渣半成。”标戊、
工匠们面面相觑,烧石头?还要掺泥和铁渣?这能烧出什么?
但没人敢质疑,默默地将不同配比的料堆配比,分别送入窑膛,层层码放整齐。
“起火!鼓风要猛!”张显下令。
窑口火焰升腾,鼓风皮囊在工匠奋力踩踏下发出沉闷的“呼哧”声,强劲的气流将火焰压向窑膛深处。
张显紧盯着窑口的火焰颜色,心中默念着温度,橘红800°c……亮黄1000°c……接近白炽1300°c!
这些可都是他弄炒钢炉弄出来的温度经验,加之还匠艺技能经验辅助,识温这种技巧他早就是手拿把掐。
他需要达到并保持足以让石灰岩分解、并与黏土中的硅铝成分发生固相反应、生成硅酸钙和铝酸钙等水泥矿物的高温!
“保持火力!鼓风不能停!”张显的声音不由的带上了上位者的威严,眼睛盯着窑口火焰。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他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系在那窑炽热的火焰上。
这是最关键的煅烧阶段,温度和时间决定了能否生成足够多的活性矿物。
他命人取来几块预先准备好的、未经上釉的素陶坯,放在窑口不同距离处,观察其烧结和软化的程度,以此间接判断窑内温度区域,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原始的温度计。
当然这并非是给他用的,而是用来指点工匠识温用的。
数个时辰后,窑火渐熄。
张显下令封闭所有窑门和烟道,让窑内缓慢冷却。
这个“焖窑”过程同样重要,缓慢降温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矿物晶体结构。
又过了一天一夜,窑温降至可触摸。张显亲自带着工匠,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窑膛内,不同区域的料块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标记“甲”的纯石灰石标注,大部分已分解成质地疏松的生石灰粉,轻轻一碰就碎。
之所以烧纯石灰主要也是为了分辨这片区域的石灰石中有多少杂质,这次烧了以后他便确定了这片地区的石灰石纯度。
“乙”,“丙”两个标注,石灰石与黏土的混合物烧结成了颜色深浅不一的硬块,但结构不均,有的地方硬如石头,有的地方却酥脆易碎。
“丁”,“戊”两个标注,尤其是加入了铁矿渣的“戊”,烧结成的块体颜色更深接近灰绿色,质地看起来更为均匀致密,敲击时发出类似陶瓷的清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