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喔喔喔。”

宋煊手里拿着折扇,看着书院的景象:

“应天府书院名不虚传,愿不得天下如此多的读书人都要费尽心思考这来,瞧瞧这门牌,可真气派。”

此话倒是引得包拯奇怪:“十二郎来了快半个月,都没有来此地瞧一瞧?”

“俺若是考上了,天天都能来瞧,反正书院就在这里,若是考不上,天天来瞧也屁用没有。”

“哈哈哈,是这个理。”

宋煊通透的回答,让包拯有些钦佩。

颇有些当年真宗皇帝来此,人人都去参观皇帝这个景点,唯独范仲淹不去一样。

如今范仲淹这个大宋完人并没有名扬天下呢,包拯主要参考的还是华韵的故事。

许多远道而来的学子,都是想要考上此处的,但难度颇大。

张方平不是第一次来,他被宋绶带过来见识过,所以此次便由他来带路加讲解。

主要是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变大,但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士子求学需求很大,但哪有那么多的好老师和学校供你选择啊?

但有需求就有市场。

官学低迷,自是民间办学顶上。

自从皇帝御赐牌匾后,此处的民间办学也转换成了官学。

天下学子趋之若鹜也是情理之中。

待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在几十年后推广开来后,大宋各地的官学才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

印刷术是基础。

如今的书籍大多都是藏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

否则诸如张方平等学子,也不会有给人抄书来挣钱的活。

书籍印刷至少要比手写本要传播方便,而且价格还能打下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