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要不然捕头丁哲怎么一想到让儿子读书,就要准备很多钱呢。

孩童幼年不展现出来一点读书天赋,你看谁愿意资助你?

世上那么多人,真以为人人都能成为文曲星啊!

在大宋除了天圣五年外,嘉佑二年那场考试可谓是文曲星集体下凡了。大宋背诵天团多半都是在宋仁宗手底下出来的。

三人一路缓行,过了一座石桥,再踏过石牌。

进了书院大门,第一个便是崇圣殿,里面供奉着孔子以及弟子的画像,周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绘图。

大家都很默契的拜一拜孔子,毕竟明面上要懂得尊师重道。

至于上香,倒是没有。

一般学子考试前,都去文庙上香拜一拜。

这里的孔子像只是摆了瓜果。

大殿东侧有一通“重修归德府学宫记”碑碣和一棵上百年的皂角树。

据说是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也就是应天府书院的前身,他那个时候时候种植的。

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但戚同文病逝后,书院曾一度关闭。

直到真宗皇帝赐牌匾,戚同文的儿子才重新开辟讲学。

但是他儿子前两年过世了,如今是他的孙子戚舜宾继续打理书院,可年岁也不小了,精力不济。

晏殊才决定要范仲淹来执掌书院。

宋煊二人听着张方平的讲解,继续往前走,直到了讲学所在地。

范仲淹等人正在那里有条不紊的给考生登记,核对信息。

即使范仲淹身为“校长”,但也是亲力亲为。

三人各自分散排队。

宋煊面前的文士头也不抬,奋笔疾书道:

“姓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