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故而没有率先发表意见,也没有听信窦臭的一面之词,而是让几个宰相先发表意见。

张知白第一个提出反对的意见,窦元宾完全是夸大事实,意欲何为?

几人也是赞同张知白的话。

轮到王曾说话时。

他顺势就把手中的奏章交了上去,是应天府知府晏殊上的奏章。

刘太后微微抬头,她着实没想到晏殊竟然会主动上奏章。

难不成他想通了,要低头回来?

怀着这样的心思,刘太后便让人把奏章念了念。

可是开口第一句就是弹劾翰林学士窦元宾,紧接着便把事情经过全都说了出来,听得众人一阵皱眉头。

尤其是窦臭说什么他说的话便是大宋律法。

饶是他们这些当朝宰相都不敢口出狂言,此人真是狂的没边了,才会引起学子们的公愤。

上一次学子拿书本砸的还是宰相呢。

刘太后听完后也觉得十分恼火,这个窦臭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官府还没有找到凶手,他就把凶手定为一个普通学子头上,就是因为他仗义执言怼了他的好儿子。

当真是岂有此理!

刘娥本就是出身民间,尽管在大宋政坛上有所表现,可骨子里也是有些看不得官员欺辱百姓的。

至于其中王神医的儿子说要讲究个人卫生不容易生病的理论,全都被众人给略过去了。

大家都是讲究人,不像窦臭那般。

二人写在奏章的话,还是晏殊的更具有条理性,不像窦臭什么都没有,就喊打喊杀之类的。

可是没等她言语,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宋仁宗忍不住开口:

“他窦元宾竟然不问青红皂白的仗势欺人,对得起朕给他的俸禄吗?”

他深知读书人是国家的根本,此事若是不好好处理,大宋还有未来吗?

天子一开口,这事就定了性。

“官家说的在理。”王曾立即跟上:

“应该派遣臣子下去调查一番,若事情经过完全属实,臣请求罢免窦元宾的官职。”

众人都相信晏殊的人品不会公然作假,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刘太后并没有反驳,而是询问在场的几个宰相意见。

曹利用虽然看不上王曾,但是对晏殊极度有好感。

他们二人同朝为官多年,此时自是第一个响应。

张仕逊、鲁宗道、张知白都没有反对。

王钦若也是点头默认,就当是给儿子的病情舒缓身心了。

至于收窦臭当狗,一点也不着急,总得等窦臭走投无路再说。

倒是吕夷简主动开口道:

“既然晏知府觉得这个宋煊学子有才,不如把他的策论与我等看一看。”

“可。”

刘太后应了一声后,便有人把宋煊的策论交给吕夷简。

至于晏殊所说的诗词交给另外的宰相们去观看。

王钦若眼睛一亮,指着纸张:

“此子的诗词写的倒是有一套,让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还懂得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曾过来瞧了瞧:

“我倒是觉得那一句之师,颇有意境,能让同叔吃了瘪,哈哈哈。”

几个宰相打趣着一字之师。

坐在皇位上的赵祯,心里念着宋煊这个名字,倒是没听过。

他只记得有一个说老家是应天府的叫宋温暖的孩童。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